“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
“港珠澳大桥创造了造桥历史新高度,标志着我们国家实现了从造桥大国到造桥强国的跨越。”
……
如果听到一名小学生说出这些话,你会不会感到惊讶?日前,记者在新疆和硕县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很多中小学生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呢?
破解中小学德育“大水漫灌”难题
“大水漫灌”一直是中小学德育难以破解的难题。对此,和硕县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破解方法。
“我们根据探索出的经验,2017年开始在全县全面推广‘每课3分钟’。”和硕县教科局局长徐芳告诉记者,所谓“每课3分钟”,是指每节课先讲3分钟与德育主题相关的内容,之后再进入正式课程内容。
“每课3分钟”这种德育形式结合学科实际和学段特点,每次只给学生讲1—2个知识点,既确保通俗易懂、简单好记,又能把知识讲到位,把故事讲精彩,避免了长篇大论,直接摘抄理论知识的现象,把“大水漫灌”化为精准滴灌的“小水滴”。
和硕县还将“每课3分钟”与学校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每课3分钟”带动下的党建“点、评、审、推”新机制。
“我们没有简单地将‘每课3分钟’交给教师单独去完成,而是实行学校党支部‘点题’、党小组‘评定’、党员大会‘审核’、精品课件‘推荐’,通过这一系列环节确定授课内容,最后再进入教案和课堂。”徐芳告诉记者,“这样的集体备课模式,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使学校党建和学生德育工作融为一体,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破解中小学德育课时不足难题
“传统模式下,德育课一般一周上两节,时间略显不足。”正如和硕县第一小学校长马海燕所说,课时不足是长期困扰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个难题。
“每课3分钟”的模式能够大大增加德育课时长。
和硕县教科局教研室主任蒲景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课3分钟,中学一天7节课,一天就是21分钟。小学一天6节课,一天下来也有18分钟。这样算下来,一学年“每课3分钟”的授课时间能达到4000多分钟,相当于100节课。“如果不采用‘每课3分钟’的形式,很难想象一年100节课的德育课时能从哪里来。”蒲景昆说。
“通过‘每课3分钟’这种形式,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很多相对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故事化,让学生爱听、爱看、爱学。”徐芳说。
可喜的是,“每课3分钟”不仅让德育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也让教师接受了思想再教育。和硕县第四小学教师陈银是一名“90后”,她告诉记者:“给学生讲‘每课3分钟’,我需要自己查找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整个过程下来,也相当于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破解中小学“全员育人”难落地难题
“全员育人”的抓手在哪里?这是不少学校管理者不断追问的问题。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评价“全员育人”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标准,但真要检验起来难度却不小。
通过全面推行“每课3分钟”,和硕县把德育工作纳入了教学日常,形成了制度,从而使德育成了所有教师都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让“全员育人”有了新抓手。
徐芳告诉记者,现在,和硕县每名中小学教师都要参与“每课3分钟”课件的制作,都要承担“每课3分钟”的教学任务,都要关注学生对自己德育课授课效果的评价。
不仅如此,和硕县还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每课3分钟”内容向家长宣讲,从而把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延伸辐射到家庭。
“妈妈,你知道科学家林俊德的故事吗?”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回到家便向自己说起“每课3分钟”学到的新鲜故事,这让作为家长的陈占娟既意外又高兴,“孩子经常回到家说起‘每课3分钟’学到的故事,很多是我不知道的。”
“每课3分钟”起到了水滴石穿的作用,针对性、实效性强,真正实现了全员、全学科、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和硕县县委书记赵毅杰说,“其发挥出来的巨大育人作用,真正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首位来抓的理念。”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1日第12版版名:新闻·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