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程热,需要冷思考(大家谈)
在不少城市,少儿编程课外培训日渐火爆。很多人认为,作为数字世界的通用语言,学习编程能有效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但也有人提出问题:受理解力所限,幼儿园阶段就送孩子学编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出于“莫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家长是否可以漠视孩子的兴趣?培训机构参差不齐,如何保证学习质量?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一话题。
——编者
有意义的人生各有各的姿态。陪伴孩子找到兴趣点,人生才会更精彩
为孩子打开编程之门
张铎木
蒸汽机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催化剂,电脑是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人工智能时代,与机器人协作将成为人们的必备技能,而程序正是人与机器对话的主要语言。学习编程不等于当程序员,但它是我们接触前沿、把握未来的一种方式。
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将编程纳入中小学基础课,我国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提出在中小学阶段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可见,编程学习低龄化,正成为教育的新趋势。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电子产品深入影响着这些少儿的日常生活,学编程未必是拔苗助长。在分析、设计、优化的编程实践中,孩子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将得到锻炼。
“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的。”30多年前,“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布局,为中国赶上信息时代奠定了人才基础;而今,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我们理应未雨绸缪。不可否认,时下的少儿编程行业有待规范,但这并非编程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让它更好地与少儿对接。多一些图形化编程、趣味化教学的探索,多一些由易到难的课程设置,必将有更多孩子进入编程的大门。
给编程培训来次“编程”
沈林
键盘上手指翻飞一刻钟,完成精彩小动画,这样的“操作”出自一位8岁的编程小学员。现如今,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截至2018年10月,我国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已达30亿—40亿元,用户规模约1550万。行业发展方兴未艾,也有不少机构闻风而动,有人甚至把编程培训当作一片新蓝海。
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在成长,但还不成熟。统一的行业标准、权威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工具不达标、师资不到位的机构不时被曝光。与此同时,“不懂编程就是数字时代的文盲”“不会写代码就丧失了生存能力”等夸大其词的噱头,有虚假宣传之嫌。重利益轻教育,注定无法满足学生、家长的期待。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应该有监管。近年来,教育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让教育环境更加清朗。针对上述新现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靠前监管、为编程培训来一次“编程”。
陪孩子找到兴趣点
郭雪营
从过去的“奥数热”到时下的“少儿编程热”,家长如何给予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是一道永恒的课题。无论出于“技多不压身”的想法,还是“望子成龙”的急切,抑或“升学加分”的现实,家长们为少儿编程“加了一把火”。 有学者认为,从逻辑思维到运动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类型。分析孩子属于何种智能类型,才能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一次次“起跳”中成长。学习编程也如此,是考虑天赋兴趣,给孩子选择权,还是大包大揽、“赶鸭子上架”,结果大不相同。
有意义的人生各有各的姿态。编程也好,数学也罢,弹琴也好,写诗也罢……教育如同马拉松,家长不必为孩子喷薄而发的“加速度”自喜,也不必为厚积薄发的“慢变量”着急,陪伴孩子找到兴趣点,人生才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