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塑料、橡胶、化纤产品的重要有机化学基本原料,乙烯早已成为当今世界国家经济发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决定着民族工业的安全,影响着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次性建成投产,持续扩大产能,创造出了“齐鲁乙烯速度”和“信得过”先进经验
35年前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开工建设,35年后留给淄博的是一个突破千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其支柱和龙头作用不言而喻。在此,重新评估石化板块对淄博经济社会的贡献度,重新评估以齐鲁石化为代表的石化行业对淄博现代产业构建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新旧动能转换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1)“三级跳”创造行业奇迹
齐鲁石化是淄博乃至山东石化行业的奠基者,是新时代淄博工业名城建设的引领者。从立项就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可以说从诞生就自带光环。
项目建设之初,每一名建设者都知道,国家需要乙烯,人民需要乙烯。乙烯项目建设不仅是经济效益的需求,更是实现民族自立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需求。于是他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他们向设备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向规模要效能。
1990年10月30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粒料,标志着齐鲁30万吨/年乙烯工程全面建成投产。
以历史的视角来看,30万吨乙烯只是起点,是迈向炼化一体化的起点,是走向国际知名企业的起点。
经过积极争取,1996年2月13日,当时的国家经贸委批复了《齐鲁乙烯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45万吨/年乙烯装置扩建改造正式开始实施。装置扩建后,可以解决齐鲁乙烯主要装置产品品种不能广泛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并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当年11月5日,国家“九五”重点技改项目,齐鲁45万吨/年乙烯改造工程开工。1998年9月27日,改扩建后的装置实现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年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
2000年12月31日,齐鲁石化乙烯年产量突破50万吨,比设计负荷多出了整整5万吨,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而且乙烯收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刷新了历史纪录。他们用这样一个数据来告别上世纪,用这样一项作为来迎接新世纪的阳光。2001年生产乙烯55.5万吨,位列全国榜首;2002年乙烯产量再次勇夺全国桂冠。
2002年3月15日,国家批复了齐鲁72万吨/年乙烯二轮技术改造方案,并列为国家“十五”重点技改项目。2004年10月7日,历时83天的72万吨/年改扩建工程一次开车成功,乙烯裂解装置产出合格乙烯产品。齐鲁乙烯的改造成功,使齐鲁乙烯再次跻身国内乙烯的第一梯队,成为齐鲁石化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2005年,中国石化批复了《齐鲁乙烯填平补齐技术改造项目可研报告》,齐鲁石化当年完成了改造工程,2006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年。2005年、2006年乙烯产量连续两年夺取全国同类装置行业冠军。
一步一个台阶。乙烯年生产能力从0到30万吨,用了六年;从年产30万吨到45万吨,用了八年;从年产45万吨到80万吨,还是八年。技术的革新和居安思危的思考方式,让他们主动求变,装置规模、管理方式和经济效益实现了一次次飞跃。
如今,随着齐鲁石化炼化一体化协同发展项目的顺利推进,新建一套年产100万吨乙烯装置的可研报告已经上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我们有理由相信齐鲁乙烯将迎来更大更快发展。
(2)量效齐增走出齐鲁乙烯路径
一切的岁月静好,都离不开奋斗者的负重前行。
22日,烯烃厂厂长朱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齐鲁乙烯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一代代乙烯人的奋斗和拼搏是分不开的。也正是因为奋斗者们的付出,才让烯烃厂能够在市场大潮中始终走在前列。
1996年中石化系统遭遇经营危机,在严峻形势下,时任烯烃厂裂解车间主任、现任公司党委书记的张绍光提出,“把挖潜增效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裂解原料和生产操作,提高乙烯收率,降低加工损失率上”。为此,专门成立乙烯专业攻关组,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当年直接经济效益达数百万元。张绍光还首创了独具特色的车间领导、专业管理人员、单元、班长、操作员五级铭牌封闭式巡检制度,最大限度杜绝突发性事故对生产的影响,使装置顺利完成两周年的长周期运行,为1997年首次实现“两年一修”目标提供了保证。
1998年夏天,30万吨乙烯装置正在扩建为45万吨的进程中。当时工程施工与乙烯装置生产深度交叉进行,在工程建设紧要关头,裂解炉区突然发生事故,瞬间现场浓烟滚滚,情况万分危急。时任烯烃厂裂解车间生产主任、现任公司总经理的韩峰,迅速命令操作工用消防炮对准事故区,自己却不顾个人安危冲进了现场,及时控制住事故势头。事后许多人问他,“太危险了,你不怕吗?”他回答,“我是生产主任,我不上谁上!”齐鲁乙烯是韩峰魂牵梦绕的地方,在45万吨乙烯扩建投产的时候,他7天7夜坚守在装置里,以每天20个小时的高负荷工作,和同事们迎来了45万吨改造一次投料成功、夺取了同类扩建改造五项主要指标全国第一的辉煌胜利。
如今的乙烯厂区,规模与昨日不可同日而语。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齐鲁石化人拿出当年30万吨乙烯建设时的气魄与胆量,走好“基础+高端”之路,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协同发展优势,深入开展乙烯原料结构调整和生产运行优化,不断增强装置竞争力。
2017年3月,乙烯收率和双烯收率分别达到35.90%和50.01%,创装置开工以来历史新高。2018年5号裂解炉连续运行285天,创造了中国石化行业内乙烯裂解炉最长运行周期。
数据显示,去年烯烃厂乙烯年均小时产量99.15吨,创出历史最高纪录。2018年全年生产乙烯86.85万吨,这鼓足了烯烃厂全体干部员工今年乙烯产量再创新高的信心。
朱宏林介绍,绿色环保始终是烯烃厂发展的主线。近年来更是持续增加投入,乙烯裂解炉自2017年4月份投资6500万元实施了低氮燃烧器改造,烟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低于100mg/l,解决了裂解炉烟气氮氧化物排放超标问题,并在行业内率先实施了烟气指标上传地方政府实时监控平台,实现了日均值稳定达标。
(3)企地融合构建绿色化工体系
据齐鲁石化研究院相关人士介绍,人一生“吃”掉551千克石油、“穿”掉290千克石油、“住”掉3790千克石油、“行”掉3838千克石油。这组数字背后其实是石化产品多元化的描述,而众多的石化产品中很多都是基于乙烯产品加工而来的。乙烯作为化工行业的龙头,到底能裂变衍生出多少种产品?哪怕专业人员都搞不清楚,因为基于乙烯产品的产业链正在越拉越长,新产品的出现速度也越来越快。
因为齐鲁石化建设较早,布局的并非炼化一体的全产业链,这给了地方企业巨大发展空间。齐鲁乙烯项目建设完工,也成为地方炼油、化工产业的开端。基于齐鲁乙烯优质原材料供给和产业链补齐拉长,一大批化工项目在齐鲁石化周边落地。一批化工行业龙头企业从这里起步,从化工到新材料,多起源于此。齐鲁石化的人才优势、工程管理优势、资源优势成为驻地企业的资源富矿。依托齐鲁石化公司的原料、产品优势,齐鲁化学工业区应运而生,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塑料加工为主线,发展配套和深加工产品,形成上下游产品一体化的产业链。从这个角度看,乙烯项目对社会的贡献又是另一个维度。这里是淄博化工产业链条开始的地方,又是引领化工产业发展的舵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部署。绿色发展既是企业谋求生存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代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石化企业,产生效益的过程中要向社会提供更加绿色,更加环保的产品,来满足社会对石化产品的最大需求。” 齐鲁石化总经理韩峰说。
4月22日齐鲁石化公司安全环保处处长宫钦月发布齐鲁石化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未来将以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科技、绿色文化为方向,依靠地方、融入地方,认真履行国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致力于企地合作、绿色发展、互利共赢。
事实上,伴随着齐鲁乙烯的变化,以其为龙头的整个下游产业也在变化。一场绿色化工、清洁化工建设的大潮正在兴起,固然这是环保政策的要求,却也是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所在。
2018年10月17日,由齐鲁石化和淄博东部化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25万吨/年聚丙烯项目签约。总投资10.9亿,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高高端聚丙烯市场占有率,填补省内高端聚丙烯产品布局空白。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2亿元、利润1.1亿元、税收4593万元。
后记:
四月的风轻抚着银塔,响彻起奋斗的号角;
四月的雨淋湿了储罐,滴答声中传递着绿色化工的气息;
四月的花香遍了汞山,韵染了芳菲的故事;
四月的齐鲁乙烯,如同过往的35年一样,朝着朝阳向着远方,继续前行。
风,吹不散“今日不搏待何时”的号角;雨,浇不灭“人生能干几乙烯”的豪迈。35岁的齐鲁乙烯正年轻,35岁的齐鲁乙烯风华正茂,正在不断为推进齐鲁石化基业长青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