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从思想上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行动上遵循“推动产业发展、建设美丽农村、引导乡风优化、加大治理力度、促进共同富裕”的原则,加强农村牧区相关产业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牧区环境优美、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
过去的玛拉迪嘎查大队水利社常住户48户,观念落后、人心不齐,即使有了扶贫项目也难以落实,造成水、电、路30年停滞不前,农牧民住房30年没变。但现在的玛拉迪“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落实,住房条件改善、户户通电、乡村街巷硬化,这让农牧民笑在脸上,乐在心里。这不仅是玛拉迪的变化,也是大多乡村的真实写照。“三农”工作的持续推进,使农牧业迎来新变化,农村牧区增添新动能。首先是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路修在家门口,水、电、暖、手机4G网络、数字电视已经基本普及,家家都有新房住,家家都有新车开。其次是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不断完善。自从“禁牧休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实施后,农村牧区种植林草面积扩大,减少土地沙化面积,灾害天气减少,经济损失也较少。然后是农牧业发展更加绿色高效,农牧民发展农牧业不再只求温饱,而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求得更大效益。同时,滴灌、喷灌、种养殖大棚以及农机的普及,为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最后是人口素质提高,乡风文明建设不断优化。随着农牧民经济水平的提升,除物质追求之外,更看重的是精神需求和教育资源,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
“在种植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销路,无论种什么,都要拉到白泥井特别远的地方去销售,拉去卖时,价格被压的特别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技术,我们的拱棚是有技术人员在管理,其他老百姓没有这方面的支持,希望领导们能够听到我们的心声”。——敖镇三道泉则村村民罗树琴说。
“我们本身就是贫困村、贫困户比较多,希望政府能够重点做产业调整和贫困户脱贫攻坚,产业调整大力加强,基础设施争取到位,让咱们群众在19年有个稳定的收入,生活都向好,剩下更高要求的话就是基础产业带动,产业调整短不下相关的政策性支持,加大投入,加大基层宣传和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马场井党支部书记王彦豹希望。
“一是各方面技术人才少,技术能力不足。现在我们嘎查村草牧场的投放量已经达到饱和,导致草牧场承受能力减弱,对生态环境不好,现在继续改良畜种,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资金的扶植;同时在种植业方面,面对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技术差,现有许多农牧民去外地配药。二是发展资金较少,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强。目前为止,我们嘎查村还有很多农牧民没有养殖大棚,导致养殖业不能更好更快发展。三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居环境有待改善。由于2007年被划分到敖镇,但目前还存在农电、网络管理界限不清,比如嘎查村农电一部分归毛盖图管辖、一部分归敖镇管辖,网络归昂素管辖,每次需要网络服务时,总是耗时耗力。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这些问题,并且早日解决这些问题,尽快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伊克乌素退休支部书记许凤山这样说。
“现在农牧业发展还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技术不完善,技术人才短缺。二是法律上有许多问题,需要懂法律的人。三是资金不足,产业发展缺乏资本。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完善。只有老百姓吃饱、穿暖,民风自然纯朴,社会必然安定、生态文明建设都不在话下。”——宏野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宏如实反映。
所以,当前农牧民反映最为集中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产业化收入水平低。农畜产品主要以出售原料为主,精深加工转化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企业对产品自身定位及消费群体把握不准,市场认可度不高,受农牧民认知水平和生产习惯影响,屠宰加工企业“吃不饱”,不能实现满负荷生产,无法实现精准销售和优质优价。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尚未成型,带动能力弱,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二是品牌效益发挥不明显。同类产品多、主打品牌少,品牌知名度低,生产规模小而分散,产品销售各自为营,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当市场需求较大时往往供不应求。三是技术人员短缺。农牧业技术人才短缺,年轻技术员少,新老技术人员交替断档,导致农牧业科技服务队伍结构失调,影响工作进度。四是项目资金到位慢。垫付资金周期长,导致项目实施难度增大,农牧民和项目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五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独特的区位因素,导致水、电、网络使用受到影响。
笔者认为,为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标准化生产建设、品牌创建、农畜产品市场营销、科技服务、农村牧区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因地制宜发展适宜产业、继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投入产业发展技术人才。继续加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继续推动“利益联结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产业扶贫带动产业发展。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水、电、网等必需品,提高居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