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峰:19个孩子的“包班教师”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9-01-31 阅读:25

  她以特岗教师的身份,跨省从教,在破败的乡村教学点把困苦的日子过出诗一般的韵味;她以“包班教师”的角色,唤醒19个孩子生命的自觉,一路走出成长的风采;她用教育的力量唤醒乡村孩子柔弱的生命和灵魂,延伸乡村文明的根基和希望。她就是——

  焕然一新的村小又有学生离开了,这让班主任刘菊峰“很受伤”。为了证明村小教育并不差,2017年暑假前,刘菊峰决定在全校举行一次公开课,这一次她成功了,当年秋季开学再没有学生转学离开。

  其实,这是刘菊峰以特岗教师身份走进河北省阳原县六马坊小学7年来的第二次公开课。第一次是在2010年冬天,为了证明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也能当一个好老师,她在漏风的教室里上了一节公开课,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从初为人师到初为人母,从年轻气盛到温情满怀,从惆怅泪目到激情飞扬,3000多个日夜让刘菊峰深深体会到一个师者用爱唤醒学生是多么关键,用心唤醒家长是多么必要。

  父亲是民办教师,学着父亲的样子,刘菊峰就在那样毫不起眼的“成功”中绽放成一株平凡却天真的雏菊,把那些困苦的日子过出了诗一样的韵味。

  扎根乡村中国唤醒每一个生命的自觉

  2010年,原籍山西的刘菊峰从大同大学数学系毕业,通过河北省特岗招聘考试,成为当年全国6.6万名特岗教师中的一员,走进了阳原县东城镇七马坊中心学校六马坊小学。

  刘菊峰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学校,锈迹斑斑的校门,灰头土脸的瓦舍,荒草丛生的校园,几间窗户上钉满塑料布的教室里,十几个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孩子趴在破烂的课桌上。

  这样的教学点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当时还处于撤并的边缘。那时,刘菊峰突然发现自己心很大,而舞台却那么小——同样是农民的儿女,她深知农村家庭培养孩子的不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在纠结和深思之后,她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来到学校第一天,孩子们用异样眼神看着我,自卑、羞怯。”刘菊峰回忆起最初的情形,她尝试以握手的方式主动与每一个孩子认识,却没得到任何回应。

  为此,刘菊峰开始家访,贫困的现实刷新了她的认知。学生小涛家里可谓家徒四壁,父亲残疾,母亲重度精神病,小涛又被查出患上胶质母细胞瘤。刘菊峰能做的,就是经常给小涛买些文具、买点好吃的,为小涛在各种慈善平台求助,申请捐款。面对经过两次手术的小涛,学校不敢接收生怕出现危险,刘菊峰冒着风险硬将小涛留在班里,她流着泪说:“孩子只要爱读书,咱就让他有质量地度过每一天。”

  有生活遭遇不幸的孩子,也有被“父母惯得没了样儿”的孩子。学生韩志利总是搞得教室里不得安宁,这不仅让照看他的爷爷头疼不已,也让刘菊峰备感焦虑,师生关系一度“紧张”。怎么办?刘菊峰改变了策略,硬的不行来软的。“六一”儿童节到了,刘菊峰动员一向不善于表达的韩志利展示自己的“小技能”:嘴里含支铅笔能顶着一把扫帚,用手拿着一把尺子顶着一本书在班里能走一大圈。她还为韩志利的这些“小技能”配上《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又扯了一条红绸子系在韩志利腰间。韩志利的表演一下子就火了,这让他信心十足,从此就像换了一个人。

  让刘菊峰欣慰的,还有2012年转学来的张帆,这个被家长几近放弃的“不成器”的孩子逃课已成家常便饭。村里人都劝刘菊峰放弃,但她偏偏不肯。一次音乐课上,张帆又不见了,刘菊峰骑着校长王君堂的自行车,冒着严寒满村里找,把张帆驮回学校,晚上放学后又送回家。不愿放弃的刘菊峰绞尽脑汁想办法,她发现张帆的普通话不错,就让张帆领读课文,以此树立张帆的自信,让张帆慢慢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就这样,找到切入口的刘菊峰很快走进了孩子心里。

  刘菊峰总是和孩子们谈心,给他们创造一个又一个机会,给他们以信心……孩子们越来越懂事,再不会让她满大街去寻找,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带着敌意仇视着周围的一切。

  一天,刘菊峰午休时发现枕头底下放着500元钱,她一打听才知道,那是张帆家长为感谢老师特意送过来的。那一刻,刘菊峰心中满是被肯定的喜悦,但喜悦归喜悦,她赶紧拿着钱冒着烈日赶到张帆家,退回了钱。后来,张帆一家搬到了张家口市,刘菊峰以为再难见到张帆了。然而,刘菊峰2014年结婚时在喜帖中又惊喜地看到了张帆的名字……

  不少家长经常夸刘菊峰带孩子带得好,“以前孩子的字是‘蜘蛛腿’窜哩,现在写得可工整了”,但刘菊峰觉得,唤醒每一个孩子内心的上进心和善心,比简单的教一点知识更重要。教师的尊重和爱,能让学生释放出最大的善与能量。

  做一个“包班”教师为乡村孩子打开未来世界

  刘菊峰从来没有赶过时髦,却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担任一年级班主任以及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工作——她成了19个孩子的“包班教师”。

  数学课上,孩子们没有计数器,她就利用“天时地利”带领孩子们穿梭在校园的果树之间。树上挂满的小酸果成了孩子们计数器上的珠子,落在地上的枯树枝成了计数器上串珠子的小棒。就这样,数学课上出了别样的风采。

  曾经在大学选修过的美术和音乐,这时候发挥了大作用。刘菊峰记得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就是她从小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后来这首歌成了班歌。由于条件简陋,一台电视机、一台“大疙瘩”电脑、一排小凳子就是刘菊峰与孩子们一起展现才能的全部家当。她在前边领着唱,孩子们在后边扯着嗓子跟着唱……

  农村最不缺的就是果木。每当盛夏到来,校园里的一棵老杏树上结满了大黄杏,刘菊峰课余时间带着孩子们围绕在杏树下搜寻杏核的影子。第一年他们把捡到的杏核卖掉,换回50多元钱,这就成了他们的“班费”。此后多年,孩子们的积极性更大,收益也更多。在刘菊峰的倡导下,他们一有空就在学校院里捡被扔掉的饮料瓶和牛奶盒,再集中卖掉。到元旦的时候,刘菊峰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享用劳动换来的糖果——这是他们自己动手创造的甜美生活。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教育的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让他们产生更大的价值?刘菊峰一直在琢磨,她“利用”孩子们不服输的劲头,时不时鼓励一些孩子的行为,“刺激”其他孩子你追我赶做得更好。

  学生太佳程是个孤儿,但在学习上特别主动,刘菊峰家访得知,他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图书,甚至还捡回来一些用旧的初中课本。这些书无疑为太佳程打开了一扇大门,也让他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每每课堂上他都有惊人之语,刘菊峰也会鼓励他像个小先生一样,帮助其他同学学习。

  孙学鹏怕写作业,也懒得学习,又借故不去学校上课。刘菊峰多次家访后,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作业方案,后来孙学鹏以全班第一的好成绩顺利考入重点初中的尖子班。

  2012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刘菊峰正在宿舍洗漱,一个衣衫破旧的妇女推门而入,操着外地口音含混地说:“老师,俺家在二里外的虎头梁,你快做做我孩子工作,让她再回学校念几天书……”仔细一问,原来她是“留级生”小真的妈妈。

  为了把小真留在学校,刘菊峰让小真担任新开设的科学课代表,让她重新得到大家的“重视”;遇到下雪、下雨天,刘菊峰会把小真带回宿舍,给她做饭,陪她聊天;每次遇到小真家里有困难,刘菊峰也都当成自己家的事一样……

  暑假,刘菊峰邀请小真带着弟弟到家里做客,晚上带他们到政府广场看喷泉,看着他们跑来跑去、欢呼雀跃,那一刻刘菊峰心里直翻腾:“扶起小真就等于撑起他们这个家,一定要让小真多学知识,走出虎头梁,走出农村。”

  小真快初中毕业了,刘菊峰建议她到张家口市职教中心读高铁乘务专业,因为这“很适合”她。

  “或许我不应该为小真过早地规划人生,但我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点亮孩子甚至孩子家庭的心灯,为他们打开未来无限宽广的世界。”刘菊峰如是说。

  成就每一个生命做永远的“点火”者

  2013年,刘菊峰特岗三年到期,按时入编并享受公办教师待遇。

  村民们开始担心,怕这难得的好教师也像其他人一样进城高飞。

  他们不知,走过最初最清苦、孤独的岁月,刘菊峰坚守的心早在六马坊村生根发芽。

  更何况,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刘菊峰所在的六马坊小学正像大多数教学点一样受到重视,逐渐开始修葺重建,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2015年夏,刘菊峰做了手术。术后的她放心不下孩子们,每天用手机与学生家长联系,指导孩子们学习。医生嘱咐至少要休息40天才能正常上班,她却在术后12天就回到了课堂。

  2016年,刘菊峰做了母亲,怀里抱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还挂念着学生。直到好消息传来:她带的班级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其中6个学生还考上了重点中学并且进入尖子班。也就是在那一年,获得村里人广泛支持的刘菊峰参加了镇里的党代会,并被推选为村妇联副主任,这让她更有干劲了。

  送走了一届学生后,刘菊峰再次担任了一年级班主任,带着18个孩子踏上了新的征程。2017年,刘菊峰又有了新创意,她在班级内启动“阅读小明星”评选活动,引领家庭亲子阅读新风气;她组织了六马坊小学建校以来的第一次语文公开课,前来观摩的家长都惊呆了,不住地夸她是个好老师,学校的教学不比城里差。正是因为这种认可,新学年开学再没有学生转学去城里。不仅如此,六马坊小学的学生从2010年的65名增加到现在的100多名。

  2018年是刘菊峰的收获之年。因为工作业绩和教育事迹突出,教师节前夕,她受邀作为河北省6名师德代表之一,参加了全省教师节座谈会,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的点赞。

  当然同样“突出”的还有她的腰间盘——由于年初连续加班,刘菊峰腰间盘突出的毛病又犯了,坐立不得,连1月15日的期末考试都是丈夫代为监考的。

  好在病痛很快过去,冬日里的阳光、亲人们的问候,以及孩子们快乐的笑脸,都让刘菊峰感到一种幸福。

  “村小不变强,农村教育很难有希望。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留下来也能学得好。”刚刚三十而立的刘菊峰说。

  让刘菊峰开心的是,过了这个春节,自己就要和她的孩子们再次见面了,迎接他们的是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而她,还是村小里那株灿烂的雏菊,盛开在教育的春天里。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30日第1版版名:新闻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