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果四季缀满枝头、铁皮石斛一斗千金、莲子荷藕富农家、荷花留客旅游兴……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的乡村,生态高效产业遍地生花,铺开了振兴乡村的秀美画卷,群众脱贫致富希望在这片土壤里不断生长。
高效农业让脱贫更高效
走进该区东江镇里仁村,一个个白色大棚宛若少女的裙摆衬在青山之间,潺潺山泉水从甲卯山流下,灌溉了山脚下一片大棚果蔬,高效农产品每天从这里运往城区各大商超,出了本地供不应求。
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该村在青山绿水间探索出一条致富新路。把土地化零为整,通过成立仁美专业合作社把村民土地以1亩1股的形式流转集中;建立以拉脑屯为核心示范区的生态果蔬农业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引进广西寿香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基地一体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打造“金城美”生态绿色无污染品牌,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销售,让农村品牌走上城市餐桌。
东江镇里仁村生态果蔬农业基地里大棚无土种植的西红柿。朱柳蓉 摄
“大棚果蔬使用有机质无土种植,一年四季都有产出,产品优质,亩产量大、产值高。”里仁村第一书记覃明书说,目前该村建有36米长、7.5米宽的标准大棚34个,2018年第一茬18个大棚西红柿产量达8.45万斤,产值20万元;第二茬蜜瓜产量3万斤,产值22万元。2019年24个大棚首茬西红柿产量约12万斤,产值42万元,新品青瓜正陆续上市,产值将达到18万元左右。
“我们夫妻俩都在基地务工,除了村里动员的土地入股,我们自己还投了1.2万到基地入股。”村民农玉谷说,2016年她开始在基地务农,现在已经是基地技术人员,几年间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靠土地、资金入股,钱袋也越来越“鼓”。
“生态果蔬示范区带动了40余户农户参加,其中有11户建党立卡贫困户,7户推出贫困行列。”里仁村村支书韦木调说,通过务工和入股,贫困户更多地分享到了土地经营的收益。该基地第一期建设已流转出土地300多亩,种植了西红柿、青瓜、百香果、甜瓜、尖椒等多个品种,并因地制宜建成农场1个,为下一步发展生态旅游观光打下良好基础。2018年,该基地获“河池市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称号。
白裤瑶群众农业示范区里上班
时下在侧岭乡三红农业核心示范区,白裤瑶群众过上了上班的日子,就在易地扶贫安置点附近的铁皮石斛园采摘、挑拣石斛。
“以前在山里没有水田,种点玉米、谷子根本吃不饱饭,2015年我们搬出易地扶贫安置点,就在示范区打工,每天都有80到100块钱的收入。”侧岭乡拉合村洪山屯的村民陆明国说。
温州人李可华是广西盛元现代林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十年石斛种植经历让他坚信侧岭乡种植野生石斛的禀赋与商机。2012年,他开始到侧岭租赁土地模仿野生石斛种植环境,引种铁皮石斛。2014年,他投资兴建侧岭乡三红现代农业示范区,使产业规模越做越大。示范核心区面积3050亩,重点产业覆盖红心猕猴桃、三红柚、铁皮石斛及双高糖料蔗,园区年产值3000多万。此外拓展区面积5300亩,辐射区面积10000亩,总投资9536万元,共覆盖侧岭乡5个村(社区)60%的村屯。
侧岭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白裤瑶群众在铁皮石斛园采摘石斛。朱柳蓉 摄
“自园区建设至今,吸收了周边生态移民新村及马道、红山易地安置点的白裤瑶贫困户务工300余人,参与务工的白裤瑶贫困户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为白裤瑶同胞创造了搬得出、住得下得有利条件。”侧岭乡乡长王丽霜说。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侧岭乡三红农业核心示范区为贫困户提供了全乡最大的产业培训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示范区共流转贫困户土地278亩,为周边村屯及易地安置点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直接给贫困户增加了土地流转租金和打工双重收入,园区内仅劳务用工一年支出就超过了230万元,解决了村民就近务工及增收问题,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及实现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旅融合让小乡村美而富
在九圩镇牙洞村,一条碧水清幽的小河流,在青山翠竹间蜿蜒穿梭,沿河两岸有总面积约1000多亩的田地,村里还拥有响水湾、拉盘洞天然溶洞、龙宜出水口等天然旅游资源。这一切被九曲十八弯的山路隐匿在山野之间,没谁想过打破这一局面,直到金城江区税务部门的帮扶干部吕惠群来到牙洞驻村。
这么好自然条件,怎么能守着富裕的资源啃着穷根?吕惠群发动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成立“金城江区洞天美原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引擎,组织社员“集团化作战”,拉动旅游扶贫开发与成功运作,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游发展模式。还发动村民种植旱藕、百香果等产业,携手群众脱贫致富。
侧岭乡三红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朱柳蓉 摄。
种植荷花是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招”。然而刚开局瓶颈就摆在合作社眼前:承包土地地块分散,难以连片开发,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土地不流转,等于死水一潭。”吕惠群说。她带着村干部多次召集村民开会,不分白天黑夜,设法打消群众疑虑,让他们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同时全力发动和引导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入股,有钱的以现金入股,有土地则以土地入股。
为了流转到建设荷塘所需的土地,村主任兼合作社理事长何茂江背着妻子,拿出家里的积蓄,逐家逐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村民几万元的土地流转金。妻子知道后,与他大闹一场,质问他:“两个孩子还要上学,需要花费的地方也很多,你这样做,日子还过不过?!”
后来,在吕惠群的“斡旋”下,终于平息了何家的“战火”。经过大家的开导,何茂江的妻子也从反对,变成了全力支持。人心齐,泰山移。终于,合作社租到了用于开发产业开发的田地,建设荷塘面积也从计划的50亩扩展到100亩,荷花种起来了。
仅种荷花,有人一走,啥都没有,还得综合开发。合作社建成了荷塘,塘里投放鱼苗,养起“生态鱼”。鱼塘边种下了40多亩百香果,同时种植了100亩旱藕。
为了下好牙洞乡生态旅游这盘棋,合作社费劲心机。“穿村而过的三旺河可以开发漂流项目,新发现的水上溶洞极具开发价值,打造水上乐园的条件业已经成熟。”吕惠群发动全村进一步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如此一来,游客到牙洞来,玩的有赏花、穿洞、垂钓漂流等,吃的是鲜嫩美味土鸡、土鸭,还有稻花鱼、荷花鱼喝的是醇香四溢的农家土酒……还怕游客不纷至沓来么?
“以前这100亩荷塘种植水稻和甘蔗,每亩的收入是100元在左右。去年改建成荷塘,初衷是发展乡村旅游和养殖生态鱼,没想到还能收获莲子,每亩莲子的收入就能有2000元!”何茂江说。据统计,去年,通过销售生态鱼、莲子等特色产品,合作社总收入20.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