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化能源:化工园区里绽放的循环经济之花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9-05-31 阅读:3

  茂密的烟囱,相触在云里;通达的管道,联结在地下——一个立体的“化工森林”在浙江乍浦拔地而起。勃勃生机的生态背后,离不开园区基础服务商嘉化能源输送的“养料”。

  如今,身为“园丁”的嘉化能源,自己也成长为了一棵“大树”:以热电联产为主干,构建起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磺化医药为枝条,抽生出广阔的应用市场;以氢能源为新芽,孕育着下一个产业风口。

  “不管原料价格和经济环境怎么变,嘉化近五年来始终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净利润增速。”提及嘉化能源的成长,董事长管建忠把“稳”字视为公司立业的根基,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则是公司不断突破天花板的“生长素”。“过去我们就是一家传统化工企业,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基础的化工原料,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底气十足地说,自己是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化工新材料企业了!”

  “循环”构筑核心竞争力

  为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的运行提供基础服务,是嘉化能源的“本职”。以热电联产为核心装置,嘉化能源将透平机组生产的蒸汽,供应给园区内企业及周边企业;自产电则主要用于公司自身化工装置的生产。

  服务他人的同时,公司自身也获益良多。电能、热能同步生成的工艺过程,较之传统模式既节约了燃料,也提高了效益。与此同时,装置流程中生成的“副产品”,则成为园区内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料,以及公司深加工、精加工的起点。

  “这种内外双循环的模式,构成了嘉化的核心竞争力。”管建忠笑着说。他口中的“内循环”,即由热电联产为源头,构建起的一条连缀着氯碱、磺化医药、脂肪醇、硫酸等产品的循环供应链。

  “以氯碱为例,它最主要的生产成本之一是电解电,我们的自产电装置可以带来极大的成本优势。”管建忠介绍道。与之类似,磺化医药、脂肪醇(酸)等化工新材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电、汽等配套资源,还能借助公司其他基础化工产品,获取成本更低且供应稳定的配套原料。“这一模式使得公司的每一个单项产品都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产品的聚合,提升公司的整体效益和综合实力。”

  “外循环”则依托于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及园区的整体成长而不断壮大。目前,嘉兴港区已形成以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硅材料、环氧乙烷为主要产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自2001年设立以来,园区逐步吸引了帝人、英荷壳牌、巴斯夫、德山化工、乐天化学等大型国际企业落户,并集聚起三江化工、合盛硅业、桐昆股份、赞宇科技等国内化工龙头。通过公共管廊、集中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内所有化工企业被串连成一个生态有机体和园区循环圈。在这个环环相扣、有来有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嘉化能源作为蒸汽供热和基础化工产品的供应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管建忠称:“比如我们提供蒸汽、液体三氧化硫和烧碱给巴斯夫,提供蒸汽、烧碱、硫酸、氢气给合盛硅业,提供蒸汽、脱盐水和脂肪醇给三江化工,然后他们将冷凝水回转给我们。这些冷凝水温度60℃到70℃,比直接加工冷水效率更高。”他进一步表示,“园区内企业如果从外部获取部分物料,除了物流成本很高之外,货损也相当大,而我们只需要通过管道完成物料转移。”

  与此同时,嘉化能源还在不断分享园区的成长红利。距沪、苏、杭、甬等“经济重镇”仅百余公里的嘉兴港化工新材料园区,近年来在物流和区位上的优势愈发明显。“每当园区有一家新企业落地,都会是我们的新客户,且这种合作将是长期的、稳定的。”管建忠打趣道,“园区好才是真的好。”

  磺化医药产品“瓜熟蒂落”

  在夯实根基、强健躯干的同时,嘉化能源不断“结出”新的盈利增长点。近五年来,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3.85亿元、33.91亿元、45.03亿元、55.76亿元和56.04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稳健增长,分别达5.79亿元、6.72亿元、7.4亿元、9.69亿元和11亿元。

  “可以看到,嘉化的盈利增长是快于产能增长的。”管建忠不无骄傲地说,“做到这一点,除了靠产品线的横向扩充外,最重要的是提高单体产品的附加值。”

  磺化医药系列产品,是公司业务一大亮点。“我们磺化做得非常早,当年嘉化集团一大拳头产品就是糖精,属于磺化产品线的一大应用方向。”但将这一业务“移植”到上市公司,却颇费了一番周折。“当时公司前几大股东都不同意,因为不看好这块业务的前景,另外他们最大的一个担心是技术问题怎么解决,最后没谈拢,导致几个股东纷纷退出了。”忆及起步时的艰难,管建忠感慨万千。

  “他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第一年我们确实失败了。一方面,流程没打通,工艺调整后很多概念、操作手法都不同,很多员工不适应;另一方面,管理层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不适应新情况。”

  不过,攻坚克难时的艰苦经历,在管建忠的描述中仅有只言片语,欣喜和激动很快再次浮现在他的脸上。“好在最后还是做出来了。目前我们的技术应用已达到第二代,规划扩产翻倍要使用的是第三代技术,同时第四代技术的研发也在开展中。我们无论是在环保、产品品质,还是生产成本上,都具有一定优势。”

  据介绍,嘉化能源是当前业内唯一采用液体三氧化硫连续磺化管道反应技术的企业,相较于国内主流的传统间歇工艺生产,这一工艺可以从源头上降低三废排放。这也使得“环保风暴”席卷下的公司非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随着下游需求的扩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嘉化能源已拥有一株枝繁叶茂的“磺化医药产业树”。以甲苯为基础原料,经过多步合成反应,公司衍生出一系列产品:如应用于抗艾药中间体生产的PTSC、应用于兽药中间体生产的MST,及应用于不溶性糖精及磺胺类药物中间体生产的OTSA等。

  2018年,嘉化能源自主研制的磺化中间体BA成功实现产业化,为磺化医药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公司3.8万吨TA(甲苯氯磺化下游产品)生产装置投入运行,不仅解决了磺化医药的后续发展瓶颈,也为产业下游磺化油、甲砜甲苯、酰胺等系列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奠定了基础。2018年,公司磺化医药系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25亿元,同比增长50.20%。

  在管建忠看来,磺化医药板块的爆发,与其说是赶上了风口,倒不如说是厚积薄发后的结果。

  积极布局氢能源产业

  氢能源产业,是嘉化能源的一叶新芽。

  尽管公司现有氯碱装置的富余氢气一直保有一定的对外销售业务,但主要是作为化工产品的原料,产品附加值不高,还有一部分是被直接排空。“过去我们还是贴钱解决这些氢气的。”管建忠告诉记者,由于氢气易燃,因此不能直接排空,需要混入高比例的氮气进行预处理后再“冒掉”。

  如今,这个“包袱”却有望成为财富。“和别家不一样,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氢气只是副产品。”面对记者的疑惑,管建忠进一步解释道,“现在氢能源尚属于新兴能源,市场有多大还是个未知数。如果专门制备氢气的话,就存在一个消化的问题。比如丙烷制氢的模式,需要提前规划产能,而一旦按照设计投入建设,后期无法进行更改,因此存在着一定产能过剩的风险。”

  因此,“信手偶得”的嘉化能源显得更加灵活和从容。“管道网就是我们天然的运输线和存储室,从氯碱工艺中产生的氢气如果不能外部消化,我们也可以拿来自己用。”管建忠说。

  与此同时,优越的区位条件,赋予了公司天然的竞争力。在覆盖成本的前提下,氢气的运输有一定辐射范围,其中气态氢为100多公里左右,超出的则需要转化成液态氢进行运输。而公司所在的嘉兴,其百余公里的辐射半径恰好能将沪、苏、杭、甬等城市通通纳入进来,占足了“地利”。

  其实,嘉化能源的氢能源布局已有进一步动作。公司计划牵手合作伙伴,加速切入氢能源领域。

  4月10日晚,公司宣布与国投聚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投聚力将成为公司战略股东,并在氢能源、页岩气分离制氢和加工领域与公司展开合作。另外,双方可以通过成立产业基金的方式,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此前,嘉化能源还与三江化工及空气化工签订了氢能综合利用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约定,将深度合作,着力提高氢气产品的附加值。据了解,合作方之一空气化工,背靠全球知名的工业气体运营商空气产品公司,在商用氢气供应、液态氢气供应领域均有“实战”经验。

  “我们要利用长三角城市群燃料电池发展的契机,全力推进低碳能源的综合利用。”管建忠信心十足地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发展,正在打开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嘉化也在积极抢滩布局。”

  根植于区域经济的肥沃土壤,嘉化能源循环产业的主干日益壮实;长势喜人的磺化医药板块,不断生发出新的枝叶;含苞待放的氢能源领域,则吐露着下一个春天的芬芳。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