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教育进入以创作为主体的高等教育阶段,涉及学生对未来人生的重要选择时,一场艺考便图绘出学生、培养者与选拔者之间对于艺术素养的价值判断和博弈较量。
艺考应尊重、遵守艺术本质和培养规律
艺考,承担着将那些经过多年熏陶浸染而具备较高艺术素养的中学生挑选出来,推送到高校专业化的艺术教育中的责任,使其利用四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修为成具备艺术创作并转化为事业能力的人。从1999年高考扩招至2019年的20年间,艺术类专业的招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扎扎实实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储备。
但是,规模化招生也同步衍生出不少问题。艺术类一些专业,在学生中享有“成名易、赚钱快、修业短”等声誉,更因文化课录取分数普遍偏低,而被很多人认为是考进名校,甚至是考进本科院校的便捷途径。事实上,高中阶段的艺术教育并未与高等教育对艺术素养的选拔标准完全接轨,庞大的社会培训机构和各种类型的培训服务应运而生。“文化进不了,艺考来铺路”“搞定校考,成功大半”甚至是不少学生选择艺考的现实考虑。显然,表面繁荣的艺考培训,折射出不少急功近利的众生相和相当程度上违背艺术本质、培养规律的态度。
说到底,艺术素养的核心是品味,而品味的本质是文化。学习艺术是个漫长的过程,而艺术教育,同样要在沉浸和陪伴上对等付出。艺术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提升艺术素养的格局,将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规制到艺术素养所对应的专业能力上,强调的是发现学生潜力,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观照下,抽离出艺术专业的专门能力,融汇为理解、感受、表达三重面向,对应性引导并不断放大。尽管技法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但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感悟,徒有表面的照猫画虎,是无法真正走上通往艺术之路的。
艺考所考核的艺术素养,应该是生于兴趣、发于主动、愉悦沉浸、苦于磨砺的日久见长的慢功夫。而反观以“短平快”见长的艺考培训,突击“八股式”所谓的应试技巧,不以情感体验为起点,不以文化内涵为基础,不以读书得见为目的,不以技法展露为形式,怎能培养出真正的艺术素养?
艺考应回归艺术素养本位的追求
以上问题,恰恰反映出艺考内容革新的必要性。依靠记忆知识点就可胜出的考题显然不够分量,应突出艺术素养对人的文化、情感的综合表达与运用,尽可能展露技法所连接的思想与社会,通过朴素简单的形式表现时间浸染后的高规格艺术品味。
艺术教育不应只有对思想和技法的梳理与灌输,更需要思考和传播一种艺术的观念,不仅强调美学意义,更需在价值维度上有所承诺。教学思想的传递,在选择与判断、探寻与理解、欣赏与批评中保有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学生的审美触觉饱有抓取世间人性真善美的敏感,始终渗透一种终极性的使命、责任和关怀。这样的教育需要深入生活的观察,循循善诱的引导,日积月累的体悟,水滴石穿的修为。真正艺术素养的养成要经历兴趣、时间、毅力等多重考验,打个比方,在多元文化知识铺陈的塔底之上,搭建艺术素养的塔尖。
连续几年针砭时弊的整顿后,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在统一标准、规范路径、提高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和时间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专业考试,以往各立标准的校考须逐步取消,省内创造条件组织专业统考,且作为跨省录取的依据。如美术学、设计学专业2019年一般不组织校考。2019年广东省首次开展编导专业统考,各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招录办法也处于过渡期,外省统考成绩和省内校考成绩同步认可,次年将统一为省统考;第二,录取办法,鼓励艺术学理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直接按普通类录取。如吉林大学2019年艺术专业招生简章中,编导、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全部取消艺考,合并为戏剧与影视学招生,依文化课分数线录取;第三,文化课成绩,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分类划定、逐步提高录取控制线。武汉大学、暨南大学2019年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要求提高明显。
从招录流程、规则设计到专业归并,可以说,此次教育部对艺考改革的力度之大,真正深入招录体系的内核,颠覆性地封堵前序链条中可能出现纰漏的所有环节。同时提高文化课的控制线,让艺考回归追求艺术素养的本位。譬如,备受瞩目的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考试也深化改革,初试改为文化素质笔试,“孔子的儒家思想”赫然在列,这便是一种让文化铺垫艺术品味的有力手段。
让艺考回归追求艺术素养的本位,高端品位、厚重积淀,是为方向。
(作者:王媛,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