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我国老煤炭基地,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3。山西省化工行业依托煤炭、煤层气等资源优势,取得了长足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山西化工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化工行业地位也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山西省无水硫酸钠产销量世界第一,煤焦油加工能力和焦化粗苯精制能力居全国首位,合成天然气产能位居全国前列,尿素、合成氨、甲醇的产能分列全国第二、第三和第五位。山西省化工行业年总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7.5%,规上企业253家,资产总额4000多亿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省真正的化工企业只有西北实业公司电化厂(原山西省化学厂)一家,1949年烧碱产能170吨,即使加上阳泉硫铁矿、运城盐湖等相当原始的化工原料开采企业在内,也不过三四家涉化企业,年工业总产值只有340万元。
在国家的支持下,太化集团作为新中国“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开始建设,“二五”期间正式投产,并与吉化、兰化共同成为全国三大化工基地,奠定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基础。
山西是我国的老煤炭基地,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3。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为了把“黑”(煤炭)变“白”(化肥),一大批小合成氨、小氮肥厂开始兴建。到1980年,山西省已有大小化工企业1082家,职工人数达15.1万人,年产值8.78亿元。主要产品为合成氨62.5万吨/年、农用化肥(折纯品)45.5万吨/年等,固定资产14亿元,化工成为山西七大支柱产业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山西制定并开始实施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煤为原料的复合肥生产基地——山西化肥厂(天脊集团前身)的建成投产。
进入新世纪,山西上马了甲醇、二甲醚等化工项目,煤化工、焦化产业规模和单系列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煤炭产业链延伸有了长足发展。“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山西五大煤业集团的煤化工发展均步入快车道。
向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山西省化工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特色化学工业体系构建形成。化工行业依托煤炭、煤层气、黄河水资源以及盐碱地资源等区域特色发展优势,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发展主线,投资强度不断增加,产能规模快速提升,晋东、晋中、晋北三大化工产业基地和区域性产业集群相继形成,构建起了以煤化工、炼焦化产品深加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工装备制造、“互联网+化工”为主体的化学工业新体系,正在实现由原料制造向终端产品制造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二是产业布局趋于科学合理。目前,以晋煤、阳煤、潞安、天泽等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晋东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浓度氮肥和复合肥生产基地;以潞安煤制油和晋煤MTG项目为核心,形成了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以阳煤、焦煤等企业为龙头的晋中(南)区域,形成了炼焦化产品深加工基地;以山焦盐化、青山化工、翔宇化工为代表,构建起精细化工集聚区;同煤集团塔山园区和阳高化工新材料循环经济园区也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三是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大力推行产业基地园区化、生产装置大型化、技术工艺先进化、生产控制与环保监测自动化、能源资源清洁循环利用高效化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晋煤、阳煤、同煤、兰花等集团企业先后引进航天炉、壳牌炉、GSP炉等大型先进煤气化技术装备;化肥行业形成百万吨级生产企业5家,整体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山西焦化建成大型煤焦油连续化深加工装置;丰喜华瑞4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尿素装置、山西焦化40万吨/年焦炉气制甲醇等装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天脊集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建成了多孔硝铵、苯胺装置。
四是科技进步引领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太钢集团聚丙烯腈碳纤维生产线、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潞安和晋煤集团煤制油项目、阳煤集团乙二醇项目和晋华炉技术、赛鼎工程公司赛鼎炉、焦煤集团甲醇制烯烃项目、天脊集团硝基产业链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专项获得突破。
五是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战略,形成了一批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大型企业集团,五大煤业集团都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山西化工正以《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为契机,重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争当煤化工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