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导意见》为引领进一步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了。《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凸显了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必将促进高中教育进一步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不良导向,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模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2014年以来,上海作为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市,坚持“教—考—招”联动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第一是以增强选择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导向,着力推动高中教学组织方式变革,使“分层走班”成为高中教育教学新常态。通过近年来高中全样本调研的数据分析发现:上海高考改革等级考科目设置的6选3共20种组合,每一种组合都有学生选择。而且,越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学生的科目选择上,越是体现出文理兼顾的特点。目前,全市单年级班级数在12及以上的全体高中学校已能100%开齐开足满足学生20种组合走班需要的课程教学。根据不同学校的资源配置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指导高中学校形成了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三种走班模式,确保学生能按照自身的学科特长和志趣志向进行选学选考,获得实现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公平机会。
第二是重点落实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两大抓手,积极引导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变革。
在推进社会实践上,上海明确提出高中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不少于60学时的课程要求,并由文明办、团市委、校外联共同牵头,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组织保障。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建立1930个市、区两级社会实践基地,发布了729439个社会实践岗位。暑托班助教、医院导医、博物馆讲解员、图书馆管理员、地铁协管志愿者等都成为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热门岗位”。许多学生还把社会实践与自身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比如:上海市实验学校有一位同学,就在医院的社会实践中,将学医确立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推进研究性学习上,上海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有一次完整的课题研究经历。高考改革以来,历届学生连续三年100%有课题,研究内容涉及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同时,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保真和可信可用,上海还率先开发了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平台和第三方认证平台,为学生提供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全程指导和第三方专家远程视频答辩认证服务。
在综合素质评价运用上,积极与各高校对接,借助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将综合素质评价运用于春季高考、专科自主招生、高水平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等多种类型的招生考试。目前,已有近30所本科高校和多所专科院校制定并发布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中校测面试、同分录取、专业调剂、资格初审等环节的重要参考。
第三是积极引导高中学校从“分层发展”走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发展。上海在2011年启动了“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连续制定了两轮《特色高中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一批涵盖人文、科技、艺术、理工、社科、金融、医药等各领域的特色高中项目学校。目前,全市已命名九所特色普通高中,正在不断以项目推进方式,激活学校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学校特色办学水平,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
下一阶段,上海将认真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精神,重点围绕三方面工作,持续推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一是研制《普通高中建设标准》。借助标准研制,引领高中学校现代化发展,探索学校建设从行政班教室向学习空间、装备配置从共性向个性定制、信息终端从产品向网络环境、师资结构从单一向校内外兼容、课程建设从课程领导力向与课程管理平台相融合的课程管理和学分管理发展。
二是继续按照国家要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着力推进“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加强“五育并举”,切实落实“大中小幼德育课程一体化”、学科德育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各项工作。
三是探索实施“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构建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治理能力四个方面,对高中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指标,持续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以评促改,进一步驱动高中办学水平提升和育人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