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6·18":现代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添动力

来源:福建日报   2019-06-21 阅读:9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核心关键还要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在本届“6·18”上,一批现代农业领域的最新项目成果闪亮登场。   人工智能机器人悄然进大棚   新技术,推动农业增产提质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正积极再造农业生产流程。   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小睿”亮相“6·18”绿色农业馆。几天前,它刚刚在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埔垱村的中国-以色列示范农场上岗。   “‘耳朵’是700万像素摄像头,‘眼睛’是500万像素鱼眼摄像头,头顶二氧化碳、光合辐射、风速风力传感器,身上配备温、湿度传感器。”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李志鹏说,“小睿”由省农科院与福建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不仅能在3000亩玻璃温室内自动转弯、返航、充电、避让障碍物,还能实时采集大棚的环境数据,以及作物的高清图片。   11日,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与中国联通福建分公司联合宣布,以中国-以色列示范农场实现5G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小睿”能通过5G网络,与农场主建立连接。   “5G加持,巡检机器人可实现高通量、低时延的信息传输。”中国联通福建分公司系统集成支撑经理周增文说,数据将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中控室,农场主便能及时了解作物健康状况。   未来,“小睿”将通过深度学习,帮助管理者制定生产决策。“比如自动诊断病虫害状况、识别农产品成熟程度、‘仿生手’防治病虫害、自动采摘,最终实现‘无人农场’的愿景。”李志鹏说,省农科院与中国联通已联合成立5G数字农业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5G在农业领域的融合。   在“6·18”院士专家项目签约会上,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和福建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石斑鱼健康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成功签约。   “通过选育和杂交育种技术,未来,我们将培育出具有明显优势性状的‘虎龙杂交斑’水产新品种。”大北农水产负责人说,三年前,林浩然领衔的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大北农水产诏安科技园挂牌成立,这个项目将突破石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实现苗种的大规模生产。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而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展会上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成果显示,在农业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推动下,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了革命性提升。   “农业产业兴旺关键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本届“6·18”上,省农科院谢华安院士与福建省济元生态农业成项对接签约特优水稻开发利用项目。近年来,谢华安水稻育种团队一直在探索提质增效的新路径,他深有感触地说,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根本上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套轨道搬运机代替8个人工   新农机,助力发展特色农业   在农机装备展区,一套轨道搬运机,备受农场主追捧。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坡丘陵地势陡峭、地形复杂,交通运输工具不便通行。”福州金安道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福长说,广大山地果园普遍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高企等问题。   金安道公司研发的轨道搬运机,由牵引车、拖车及轨道等组成,可在狭窄空间穿行,能够在岩石、土质地、沙地等不同地形架设轨道,且不必筑地基,避免大面积破坏原有地表。这套设备在轨道的起点和终点分别装有自动停车装置,作业时无需人员跟随,且在45度的陡峭山坡上也能运行无碍,一台设备能够代替8个人工。   北斗农机作业智能探测系统可实现农机定位、作业轨迹回放、作业面积精准计算;锂电果树修枝剪将传统修剪效率提高到8至10倍;植保无人机可一次载药16升,滞空飞行10分钟以上,每小时作业约150亩,在复杂的丘陵地带也能自主飞行作业……   “福建农机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农机装备产业不断做优做强。”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杨斌说,去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3.1%,整地、开沟、植保、花果管理、枝叶修剪、果实分拣等全链条都实现了机械化升级。   近年来,福建立足本土丘陵山地地形特点,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   “以走过16个年头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为例,福建加强政策设计,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管理服务,强化绩效考评,将这一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杨斌说,如何把农民的购机意愿变成购机行动,首先要应农之需,提供足够多的产品供选择。为此,福建突出绿色生态导向,扩大补贴机具范围,把高效施肥、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16类绿色农机具纳入其中。同时,自2015年开始实行的农机补贴市场化改革,变“事前审批”为“认证登记”,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省政府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机装备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能力较大提升,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350万千瓦,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   两年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581项   科特派,带动技术成果转化   现代科技要真正赋能农业现代化,关键要走出实验室,因地制宜,在地转化。   七叶一枝花又名华重楼,是云南白药、片仔癀等“国字号”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由于人工栽培不易,只能依赖濒临枯竭的野生资源,七叶一枝花市场价格水涨船高。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资源所的苏海兰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研究,建立了七叶一枝花培育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及可追溯技术体系,将技术应用服务于福建承天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使承天公司的华重楼基地从15亩扩建至6000亩,周边农户广泛参与种植,规模近万亩。   在“6·18”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专场签约会上,省农科院生物资源所不仅与承天农业签订“华重楼种植示范基地扩建技术”技术服务协议,还与光泽县发改局签订了“光泽县适宜药用植物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服务协议。   光泽县发改局局长陈松说:“苏海兰团队的技术服务成果起了带动效应,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中药材产业化种植,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   今年,“6·18”展馆首次开辟了科技特派员专区。“科技特派员发挥了其驻扎前线的优势,把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关键性生产要素,植入现代农业生产链全过程中。”前来参观的一位业内人士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核心关键还要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在本届“6·18”上,一批现代农业领域的最新项目成果闪亮登场。   人工智能机器人悄然进大棚   新技术,推动农业增产提质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正积极再造农业生产流程。   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小睿”亮相“6·18”绿色农业馆。几天前,它刚刚在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埔垱村的中国-以色列示范农场上岗。   “‘耳朵’是700万像素摄像头,‘眼睛’是500万像素鱼眼摄像头,头顶二氧化碳、光合辐射、风速风力传感器,身上配备温、湿度传感器。”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李志鹏说,“小睿”由省农科院与福建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不仅能在3000亩玻璃温室内自动转弯、返航、充电、避让障碍物,还能实时采集大棚的环境数据,以及作物的高清图片。   11日,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与中国联通福建分公司联合宣布,以中国-以色列示范农场实现5G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小睿”能通过5G网络,与农场主建立连接。   “5G加持,巡检机器人可实现高通量、低时延的信息传输。”中国联通福建分公司系统集成支撑经理周增文说,数据将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中控室,农场主便能及时了解作物健康状况。   未来,“小睿”将通过深度学习,帮助管理者制定生产决策。“比如自动诊断病虫害状况、识别农产品成熟程度、‘仿生手’防治病虫害、自动采摘,最终实现‘无人农场’的愿景。”李志鹏说,省农科院与中国联通已联合成立5G数字农业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5G在农业领域的融合。   在“6·18”院士专家项目签约会上,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和福建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石斑鱼健康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成功签约。   “通过选育和杂交育种技术,未来,我们将培育出具有明显优势性状的‘虎龙杂交斑’水产新品种。”大北农水产负责人说,三年前,林浩然领衔的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大北农水产诏安科技园挂牌成立,这个项目将突破石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实现苗种的大规模生产。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而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展会上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成果显示,在农业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推动下,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了革命性提升。   “农业产业兴旺关键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本届“6·18”上,省农科院谢华安院士与福建省济元生态农业成项对接签约特优水稻开发利用项目。近年来,谢华安水稻育种团队一直在探索提质增效的新路径,他深有感触地说,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根本上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套轨道搬运机代替8个人工   新农机,助力发展特色农业   在农机装备展区,一套轨道搬运机,备受农场主追捧。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坡丘陵地势陡峭、地形复杂,交通运输工具不便通行。”福州金安道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福长说,广大山地果园普遍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高企等问题。   金安道公司研发的轨道搬运机,由牵引车、拖车及轨道等组成,可在狭窄空间穿行,能够在岩石、土质地、沙地等不同地形架设轨道,且不必筑地基,避免大面积破坏原有地表。这套设备在轨道的起点和终点分别装有自动停车装置,作业时无需人员跟随,且在45度的陡峭山坡上也能运行无碍,一台设备能够代替8个人工。   北斗农机作业智能探测系统可实现农机定位、作业轨迹回放、作业面积精准计算;锂电果树修枝剪将传统修剪效率提高到8至10倍;植保无人机可一次载药16升,滞空飞行10分钟以上,每小时作业约150亩,在复杂的丘陵地带也能自主飞行作业……   “福建农机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农机装备产业不断做优做强。”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杨斌说,去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3.1%,整地、开沟、植保、花果管理、枝叶修剪、果实分拣等全链条都实现了机械化升级。   近年来,福建立足本土丘陵山地地形特点,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   “以走过16个年头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为例,福建加强政策设计,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管理服务,强化绩效考评,将这一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杨斌说,如何把农民的购机意愿变成购机行动,首先要应农之需,提供足够多的产品供选择。为此,福建突出绿色生态导向,扩大补贴机具范围,把高效施肥、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16类绿色农机具纳入其中。同时,自2015年开始实行的农机补贴市场化改革,变“事前审批”为“认证登记”,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省政府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机装备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能力较大提升,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350万千瓦,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   两年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581项   科特派,带动技术成果转化   现代科技要真正赋能农业现代化,关键要走出实验室,因地制宜,在地转化。   七叶一枝花又名华重楼,是云南白药、片仔癀等“国字号”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由于人工栽培不易,只能依赖濒临枯竭的野生资源,七叶一枝花市场价格水涨船高。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资源所的苏海兰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研究,建立了七叶一枝花培育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及可追溯技术体系,将技术应用服务于福建承天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使承天公司的华重楼基地从15亩扩建至6000亩,周边农户广泛参与种植,规模近万亩。   在“6·18”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专场签约会上,省农科院生物资源所不仅与承天农业签订“华重楼种植示范基地扩建技术”技术服务协议,还与光泽县发改局签订了“光泽县适宜药用植物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服务协议。   光泽县发改局局长陈松说:“苏海兰团队的技术服务成果起了带动效应,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中药材产业化种植,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   今年,“6·18”展馆首次开辟了科技特派员专区。“科技特派员发挥了其驻扎前线的优势,把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关键性生产要素,植入现代农业生产链全过程中。”前来参观的一位业内人士说。   省科技厅农业处负责人介绍,目前,省级科技特派员已覆盖全省859个乡镇,覆盖率93.8%;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涵盖了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并向二、三产业延伸,并推动形成“科特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科特派+农业合作社”“科特派+流通+农户”“科特派团队组合服务”等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模式。两年来,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581项,推广新技术3109项(次),引进新品种2273项(次),服务企业、农户161033个,50855户农民实现增收。   省科技厅农业处负责人介绍,目前,省级科技特派员已覆盖全省859个乡镇,覆盖率93.8%;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涵盖了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并向二、三产业延伸,并推动形成“科特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科特派+农业合作社”“科特派+流通+农户”“科特派团队组合服务”等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模式。两年来,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581项,推广新技术3109项(次),引进新品种2273项(次),服务企业、农户161033个,50855户农民实现增收。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