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6岁的隋海周进入昌盛东方实业集团工作,十年后,36岁的他已经是集团副总裁。其间,他曾成功主持过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运营工作,主导了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太阳能光伏应用示范项目。
2015年,沉淀了丰富的现代农业实践经验,对行业本质有比较深刻理解的隋海周,向集团提出发起创立农业孵化器的设想,同时提出了一个“事业合伙人”的概念,倡导集团内部创新孵化。很快,由昌盛集团控股、隋海周参股的农湾孵化器在2015年正式成立,隋海周正式踏足创业圈和投资行业,由于正好赶上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风口,孵化器发展得很快。
2016年,农湾孵化器先后参与设立了青岛农高和德州财金农湾两只基金。“一开始,我们比较偏重产业上游,后来发现,目前农业种植环节普遍不具备很好的增长性,所以现在慢慢把重心转向农业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比如特种蔬菜技术、提取物、食品安全、农产品深加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隋海周说。
把“有品”的农产品卖给“有品”的人
2016年,隋海周看好了一个叫大航海时代的项目,核心理念是寻找最安全、最健康的深海鱼,通过体验式消费售卖给80、90后群体。这个项目一开始选择在青岛、徐州和长沙三个城市运营,效果很好,盈利很快,其中长沙店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回本了。
但是,问题也逐渐暴露:一个农产品零售项目越做越像餐饮了。“项目商业模式的设定是体验后、顾客觉得好,然后再去购买,而实际上,由于体验过程只收取少量加工费,最终很多人把它当成了一个便宜餐厅。”
隋海周认为,项目一开始的愿景,跟农湾投资农产品项目的原则是一致的:将“有品”的农产品卖给“有品”的人。第一个“品”是品质,第二个“品”是品味,而最终项目并没把产品卖给目标人群,实际吸引来的是喜欢便宜的人群。
此后,农湾联合小米、九阳做了新一轮融资,重新梳理了产业逻辑——对于有烹饪需求的年轻人来说,各式料理需要用到的食材不仅非常复杂,且普遍面临不会做的问题。
“我们帮助创业团队重新确立了购买关系,主推成套菜品,食材用起来既方便又不会浪费。在一个超市里,一侧是体验区,分煎、炒、炖、蒸等九大区,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烹饪的过程;超市的右手边是零售区,顾客体验过后购买成套菜品回家做。”隋海周表示,项目最终调整为餐饮零售化概念,回归了农产品零售的本质。
在“有品”的农产品和“有品”的消费者之间建立纽带的企业,是隋海周最青睐的投资标的。在农产品市场沉浸了十年,他很清楚种植(养殖)者和渠道商、零售商在价格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农民想卖出高价,批发市场和零售商都想把价格压到最低。但掌握食品安全的却只有农民,一味压低价格,就可能会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不投“打仗的企业”
曾经有一个大热的项目摆在眼前,但是隋海周没有投。
“我问他们,做出这个产品是给谁用?他们说自己用,要自己做一个APP来卖东西。我一听马上打消了投资的念头。”在隋海周看来,这个项目同时跟传统商超、快递以及美团外卖、百度外卖等互联网巨头形成竞争,推行起来阻力很大。
“一些初创企业总抱着上战场打仗的心态,跟行业巨头去竞争,最后做了炮灰。初创企业不要去打仗,要去给打仗的人送弹药。投资人不要投资战争,要投弹药供应商。好的创业企业从一开始就能挣钱。”
隋海周将自己的投资逻辑总结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要素”和“四个关键”:
一个中心,即解决一个行业痛点。“比如我投的一个农业技术类项目,用椰糠种西兰花,解决了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在中国的土壤限制问题,实现了西兰花的快速生长。”
两个基本点,即项目已经做成了什么?未来可以做什么?“比如大航海时代,一开始它解决了海鲜行业的痛点,用最低的价格找到最好的海鲜。后来又有了EATTA和契作两个品牌,转型做餐饮零售化。”
三个要素,即机会、市场、资源。机会,就是在乡村振兴、一带一路这类大的国家战略机遇下,分析行业的痛点,将机会和产业完美结合。市场,就是目标客户,定位一定要清晰。资源,是当前创业团队能够利用到的资源。
四个关键,即创始团队、客户、产品、商业模式。“创业团队需要讲明白产品与客户的关系。是像海尔那样,先打造产品、再卖给所有人,还是像小米那样,先用低价手机发展客户、再通过米+生活去挣钱。”
“如果一个企业满足了这些条件,我就会投,即使最后项目失败打水漂了,我也不后悔。”隋海周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