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通过‘链式’发展,‘链’出了好收益,让蒜农摆脱了暴涨暴跌的‘蒜周期’,值得借鉴。
□本报评论员丁新伟
6月26日,杞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同志告诉记者:“已经举行12年的杞县‘大蒜节’,今年不再举办了。”作为中国县域大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第一的杞县,自2007年起,每年6月都要举办“大蒜节”,旨在搭建贸易平台,搞好大蒜产销衔接,促进产业发展。(据6月27日本报报道)
价格如过山车般的“蒜你狠”行情,杞县蒜农感受最深,确保销路畅通是他们的心愿。在今年大蒜丰收的前提下,杞县不再举办“大蒜节”来促销,在于他们跳出了传统的销售模式,“链”出大蒜的更高附加值。储藏量50万吨的保鲜冷藏库群,支撑着大蒜的四季平稳销售;80多家大蒜深加工企业,初加工转化率达到99%,深加工能力超过20万吨,去年大蒜实现线上销售2800多万斤,电商成为大蒜常态化销售重要渠道……当健全的生产加工仓储体系和遍及全县各个乡镇的销售网络,形成了天天都是“大蒜节”的场面,“大蒜节”显然失去了举办的意义。
见微知著,见贤思齐。杞县通过“链式”发展,“链”出了好收益,让蒜农摆脱了暴涨暴跌的“蒜周期”,值得借鉴。我省既是粮食大省,也是农业大省,随着价格“天花板”逐步逼近,生产成本“地板”快速升高,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粮食生产是我省的优势和王牌,多彩农业是我省的亮丽底色,每一个河南人对此体味尤深。近年来,我们以“四优四化”为抓手推进结构调整,农业越来越有奔头,好想你、华英等一批农产品品牌被命名为“中国名牌”,二仙坡果业创造了“苹果论个卖”的佳话,西峡“小罐菇”卖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同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双汇、三全、思念等企业享誉全国,实现了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转变,食品加工业成为万亿元产值的支柱产业,带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丰产增收。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一段时间以来的水果等农产品涨价,凸显着“链”出我省农产品更高附加值的迫切。事实表明,很多种植户并不是农产品涨价的受益者,丰收不增收的怪圈之所以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没有形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全链条,是关键因素。消费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互联网+”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与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其他行业深度融合……新趋势新变化让农业站上了“链”出更高附加值的新风口。
行动早,见事快,才能抓住机遇实现飞跃。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链同构”上出实招、求实效,农业提质增效就能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