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扩能为塑化行业带来产业格局变化

来源:期货日报   2019-06-28 阅读:9

  近期,聚烯烃价格持续下行,市场心态较为谨慎。在全球聚烯烃产能即将集中释放的背景下,聚烯烃产业全球供应过剩成为不争的事实。塑化行业的产能扩张将对市场格局造成什么影响、未来塑化市场价格走势将由哪些因素主导成为市场人士关心的内容。在6月26日于杭州举行的“2019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上,来自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代表对此进行了深入交流。

  快速扩能为塑化行业带来了产业格局的变化。“2000—2018年国内聚烯烃的产能平均增速是每年201万吨。而在过去的19年中,表观消费量平均增速是每年255万吨。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在接下来的2019—2022年这4年中,国内产能的平均增速是每年728万吨。但由于诸多因素,未来这4年的表观消费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北京四联创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廖承涛在会上说。

  “未来3—5年中国聚烯烃产能将增加大约70%,今年下半年将迎来新增产能的集中投放。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原定在今年上半年投产的装置大部分都延后了。预计下半年将迎来国内500万吨、国外800万吨的产能陆续释放。”道恩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书海表示。

  此外,杨书海认为,未来塑化行业的需求增长乏力。“据统计,2019年一季度国内塑料制品产量增长率仅为3.5%,继续延续低增长的态势。从与塑料密切相关的几个大行业看,汽车销量1—4月份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4%;家电当中塑料用量最大的洗衣机产量增幅为1.8%,空调产量增长继续回落;无纺布市场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出口大幅下降。”杨书海说。

  事实上,塑化行业的需求乏力在上半年已经初有体现。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郭永新介绍,2019年1—5月,全国塑料制品行业完成累计产量2886万吨,同比减少1.21%。

  此外,全球禁塑、限塑政策陆续出台以及中美贸易摩擦也为塑料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产能集中释放、需求不振、中美贸易摩擦等多种不利因素将使聚烯烃价格重心进一步下移。”杨书海说。

  对于中国的塑化行业来说,在上游大规模扩产以及下游需求增长较慢的背景下,市场的竞争格局将会发生变化。“2022年以后,市场可能会从以前的规模竞争逐步向质量、结构、成本、服务、研发、渠道、精细化管理和营销手段等多元化竞争转化。在此背景下,落后产能或一些成本较高产能的淘汰趋势将会形成。”中石油华东化工销售分公司信息部副经理许彦说。

  对于未来整个石化行业来讲,各层次之间的壁垒将会形成。“国内的石化行业可能会分成几个梯队,比如以中石化等为主的第一梯队是以生产专用料或者比较优质的产品为主。梯队之间可能会形成梯次竞争。”许彦表示,梯次外的竞争属于互补型,而梯次内的竞争将比较残酷。

  据记者了解,塑化产业上游集中度较高,下游企业多而散。因为环保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下游集中度在逐渐提高,而大规模扩产下,上游的集中度却在不断降低。在浙江明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新伟看来,虽然行业将面临残酷的竞争,但是塑化产业金字塔的结构是不会因为竞争而发生变化的。“目前,下游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包括消费升级的影响,造成了整个下游的制品企业集中度显著提高。中游激烈的竞争使得集中度提高也成为必然。目前看来,因为需求原料的不同,上游企业参与者在增加,集中度在下降。但是这只不过是金字塔内部的一种转换,或者是产业链中话语权的转移,整个金字塔的结构是不会因此改变的。”韩新伟说。

  “虽然全球供应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我们并不需要过度担心。”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聚烯烃业务经理谢令在会上表示,多年来,我国在供给侧的改革和结构的优化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过剩生产力的输出同样具备充足的经验,所以溢出的过剩产能,并不会出现无序、野蛮生长的情况。

  “从需求方面来看,我国无疑是全球最大的、最有深度的、最有质量的消费市场。如果我们的政策得以有效施展,需求端能够迸发10%左右的弹性,那么对于新增产能的吸纳和接收,应该是非常有效的。”谢令说。

  行业竞争加剧,用好金融衍生品工具已成为整个石化产业企业的必修课。在谢令看来,在产融结合的大背景下,如果企业不思变、不创新,只会在整个石化产业链的交易环节和交易模式中逐步丧失自己的价值。“我们当前已深深地感受到了整个交易环节和交易模式上的更替与变化。而目前,在拥抱产融结合、接受金融衍生工具方面,塑化企业仍显生涩。”谢令说。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