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月进入夏收夏种的时节,田间总是少不了忙碌的身影。记者近日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全市夏收工作于5月底启动,6月9日已全面结束,较上年提早1天;截至6月26日,全市水稻播栽面积81.53万亩,夏种工作已全部结束。
“今年,全市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应用面积、稻田综合种养面积、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水稻机插秧比例较上年均有增加,随着我市水稻产业越来越向绿色化、优质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各个镇村灵活运用各种农业科技创新手段,不仅让田间劳作更加省时省工,更将稻米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升。可以说,如今的夏种,是让农民在农忙时光‘放开手脚’,收获季节更加‘硕果累累’。”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杰说。
钟楼区邹区镇于家村
自己组装秧苗运送机,还用无人机植保
在于家村,如今用无人机进行植保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今年,钟楼区邹区镇于家村的栽插工作从6月8日开始,6月23日已全部结束。记者日前来到于家村,看见农户正在育秧田里起秧。相较于以前一人挑着两箩筐秧苗吃力地在田间行走,今年用上新的秧苗运送机后,农户们省去了中间来回的运送过程,劳动强度大大下降。
于家村惠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葛建明告诉记者,原来一亩田的起秧过程起码要5个人,两个人在田里起秧,剩下3个人轮流把箩筐装满,分别往田边运秧,再搬到拖拉机上装车。现在只要两个人把秧苗搬上机器,再跟着机器运送路线走到路边,然后直接装车就行。“原先5个人一天起1000盘秧,需要8小时,如今两个人起1000盘秧,只要6小时。”
于家村的秧苗运送机在水管焊接成的轨道上运行,碰到障碍物能停下来,还可以通过开关调节速度。
该合作社的两台秧苗运送机,是由葛建明等几名农户自己组装起来的。“我们从机电市场上淘来了电瓶、电机、控制开关、链条和感应装置,通过焊接、装配、车工等完成了机器组装。然后我们将几段水管车成每3米一根,焊接成两条轨道,铺在秧田里。这台4个轮子的机器就在轨道上运行,碰到障碍物就能停下来,还可以通过开关调节速度快慢。”
“最开始我们看到外面有卖这样的机器,要5000元一台,自己动手做成本才1500元。用上以后,还真把农民的双手给解放出来了。以前一个人一趟只能挑6盘秧苗,现在一车连30盘都不止,机器在运送的时候,人就可以休息。”葛建明说。
除了自己动手组装秧苗运送机,于家村还有一个“秘密武器”——无人机。如今用无人机进行植保在这里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葛建明说,合作社在前年购入3台无人机,此后村里的水稻田、树苗都是通过无人机进行洒药工作。“人工进行洒药的话,一天最多做二三十亩,而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300亩。况且现在农村最缺乏的就是劳动力,那些毕业回村的大学生都不会再去从事人工植保的工作,反而倒是对无人机表现出了极大兴趣,积极地考取了无人机执照。”
“9月初,水稻进入抽穗期,届时将会有3次集中的植保工作,那时我们村的3台无人机还将为新北、金坛、武进、丹阳的多个乡镇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葛建明说。
金坛区几大农业乡镇
机器运秧大范围普及 新型育秧基质在示范点运用
无独有偶,在于家村全面用上运秧机的同时,去年由金坛区农林局(现为金坛区农业农村局)自主研发的长距离无立柱秧田用秧盘输送机,如今已经在朱林、指前、直溪、薛埠、金城等几大农业乡镇大范围运用。
金坛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魏广彬介绍,这台机器两头横跨田埂,中间用输送带传送秧苗。农户们只需在一头放上秧苗,在传送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取下秧苗。该机器中间无立柱支撑,还可任意移动位置以便就近摆放秧苗。“这样的方式每亩田节省了一半人工和三分之一的时间。该机器能双向操作,除了摆秧苗,起秧的时候也能用上,很受农民们欢迎。目前,该机器已经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除此之外,金坛区农业农村局今年还在育秧基质上做了新尝试。“我们把加工大米时脱下来的稻壳,加入微生物进行堆放发酵反应,再根据2∶1的比例与土进行配比,最后加入少量化肥形成新的水稻育秧基质。”魏广彬说。
魏广彬介绍,最原始的基质就是土,但是土不但重量大、搬运费力而且通透性不好,不利于根系生长。后来,金坛区普及了用有机废弃物做成的水稻专用育秧基质,虽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但成本太高,算下来每盘秧苗成本要增加1.2元,间接抬高了秧苗价格。而且由于区里今年取消了对育秧基质的专门补贴,农户的压力一下子大了许多。
而新型的基质则很好地解决了所有问题。“新型基质不仅重量轻,而且经实验对比,该基质既拥有通透性又有紧密度,最大程度地保证根系生长环境良好。且经高温发酵反应,基质中的虫卵、草籽等杂物和有害生物也被去除。最重要的是,新型基质比水稻专用育秧基质节省一半成本。”
据了解,今年该基质已在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运用。试验效果好的话,明年将在金坛区大规模推广。
东南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
改进钵苗技术增加秧苗存活量
东南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改进钵苗技术,增加秧苗存活量的同时提高产量。
在位于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的东南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水稻栽插工作于近日基本结束。去年,该合作社在我市率先尝试使用钵苗技术,让农户尝到了新技术的甜头。“运用钵苗技术栽插的水稻田里,去年的亩产达到了600公斤,与往年相比每亩多100公斤,增产20%。今年我们继续使用该技术,并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合作社生产主任汤留忠说。
据介绍,传统的插秧方法叫毯苗,是把育好的秧苗整块地放入秧盘中,待插秧时整排插入稻田里。由于传统方法一种就是一盘,插秧机插下去的时候秧苗根部都连在一起,插秧机上的扎针很容易把根部扎断;而钵苗的秧盘上面都是一个个称为钵子的小洞,栽插的时候只需用顶针把每个钵子里的秧苗种下去,确保了每棵秧苗的根部都是完好无损的。
汤留忠说,使用钵苗技术,在育秧的时候要在每个钵子底层放入混合了基质的营养土,中间撒上三五粒种子,再在上面盖上土,随后把整个秧盘放入育秧机,机器上的滚子会把每个钵子里的土壤都压实,牢牢地将根部保护起来。之后,就是将秧盘放入芽房,盖上黑膜,用两天的时间等待升温发芽。“秧盘在芽房里是层层堆叠起来的,由于每个钵子底部都有一个栽插时用的小孔,在发芽的过程中,下面一层的芽会通过小孔连接到上面一层,使两株苗长到一起,这样栽插时一旦用顶针戳上面的苗,下面一层也会被连带出来,导致下面的那株苗废掉。”
为此,他们改进了钵苗技术。“今年,秧盘从育秧机上下来之后,我们就直接在上面覆上一层滤网,使每两层秧盘之间隔一层滤网,确保不会出现上述秧苗废掉的现象,以此增加秧苗存活量。”汤留忠说,“据测算,一株秧苗可以长出4根水稻,这样看起来,今年的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还将有提升。钵苗机成本较高,我们合作社目前只有一台,一天能插秧20多亩。今年改进后效果好的话,明年我们打算再购入一台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