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品扮靓待泾村民居
东方网记者王洁敏、曹子琛7月16日报道:一个纯农业的贫困村,通过以“灵雨花海”特色小镇建设为突破口,发展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探寻一条以产业发展来带动乡村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致力于打造上海最好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生活富裕,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而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的关键是要让农民及时分享创建成果。朱泾镇待泾村的农民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网红景点“花开海上”生态园坐落在该村,根据约定,因共享了村里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生态园每年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待泾村,作为分红收益;生态园西侧45亩林下停车场可停2000辆车,由村里负责运营管理,收入也全归村集体所有;生态园招工,优先面向待泾村村民,全年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20人(花季还可以增加临时工80人),工资性收入合计年增长250万,1984亩林地土地流转费比同类土地高5%,今年将突破每亩900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区、镇财政对农民的补贴和奖励也不断提高,2018年全村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23000多元提高到28000元左右,预计2019年全村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突破3万元。2019年,随着民宿项目的建成,一些农民还有每年5-6万元的租金收入。村里七八十位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闲不住来到生态园内打工,每天施肥、除草每月也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花开海上”生态园通过旅游业给村民带来了实利,接下去还有3800亩的改造计划,使村民们对未来生活更加向往。
今年67岁的赵亚芳激动地说:“以前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现在村里给我们提供了打工的机会,我们的收入越来越多了!”
待泾村正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家家户户门口都配备了干、湿两种垃圾桶
产业兴旺,牵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此,朱泾镇绘好乡村振兴路线图,以“灵雨花海”特色小镇建设为突破口,按照“西进、中疏、东优”的战略布局,以城乡结合部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城镇“西进”新集建区和4000亩生态林地建设,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区,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开启乡村振兴助推器,坚持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典型引路,招商引资,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党建网格体系,组建了以网格长、网格员、网格志愿者为主体的网格化党建工作队伍,优化了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了“一园三带”的格局),把待泾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来打造,积极引进专业的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此外,找准乡村振兴着力点,做好土地流转,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目前全镇有家庭农场134户,专业合作社118家,土地流转率达到96%。同时,通过标准设施粮田建设,提高农田质量,全镇累计建设标准化设施粮田10276亩,占全镇农田的23%),利用村级集体建设用地开发乡村旅游、民俗民宿、创意办公等项目,积极盘活乡村资源,唤醒沉睡资产,培育美丽乡村的特色产业。
生态宜居,“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朱泾镇围绕“水清、岸绿、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走“生态路”,念“宜居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加强美丽乡村生态整治,以35个村民小组,区域面积6.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35亩的待泾村为例,2018年,全村拆除计划内面积11856平方米,拆除计划外面积11813平方米,已完成7条村级河道疏浚,贯通3条断头浜,2条镇级河道升级为区级河道,新建桥梁10座,两岸种植草坪5000多平方米,植树2万多株,2019年还有2000多平方米违建任务正有序拆除中。
两年来11个村共拆除宅前屋后违章建筑63.36万平方米,整治农村中小河道25条,消除劣五类河道28条,拆除河道沿岸违章建筑4.09万平方米,其中鸡鸭棚1.54万平方米。把农户宅前屋后、路边河旁的闲散地适度整合,围篱笆、植花草、栽果树、种蔬菜,大力开展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的“三园”建设,实现四季常绿、四季花开,既增加收入又美化环境。放眼整治完成的区域,宅前屋后干净别致,河道岸坡绿意葱葱,休闲广场建起来了,河水更清了,道路更干浄了,树木更绿了,花儿更艳了,村民都说好像生活在到处鸟语花香的大公园中心情更舒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