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又看到一则关厂的消息,这一次来自美国。
北美第二大印刷企业Quad Graphics(国内有时译作“科德图文”)日前宣布,将于今年9月10日左右,永久关闭其位于密歇根州的Pendell印刷厂。
Pendell印刷厂主营书刊印刷,占地2万多平方米,拥有约300名员工。在人工成本高企的美国,能有这么多人,绝对算得上大厂。
根据相关公告,关闭Pendell印刷厂主要是因为纸质媒体作为广告载体,受到的猛烈冲击。Quad Graphics自己是这样说的:鉴于市场的广告费投入不断转向数字化渠道,公司和整个行业必须不断采取措施削减产能,以与市场容量保持一致。
各位老板说说:在美国搞点印刷有多难,市场变化已经逼着行业老二开始关厂缩产了。想想咱们的圈内大佬多数还在踩着油门扩张,两国印刷业发展态势的差异可谓一目了然。
说起“行业老二”,三好同学想起一事。2018年10月底,Quad Graphics曾宣布计划收购从当纳利拆分出来的行业老三LSC传播公司,美国财经圈震惊一时。
美国印刷圈老二、老三的体量有多大?2018年,两家公司的营收分别为41.94亿美元、38.26亿美元,加起来高达80.20亿美元。若能如愿合并,将一举超过当纳利,成为美国印刷圈的新“老大”。
可惜的是:今年6月,美国司法部提起民事反垄断诉讼,增加了这桩并购案的不确定性。
美国司法部之所以要这么干,是因为他们认为:Quad Graphics、LSC传播公司是美国规模领先的书刊印刷企业,彼此将对方作为“第一竞争对手”,二者合并后将结束双方原本激烈的价格和质量竞争,损害美国出版商和销售商的利益。
各位老板猜猜:一合并就有可能左右美国书刊印刷市场,形成垄断性竞争优势的两大巨头,一年能赚多少钱?
2018年,Quad Graphics的净利润是790万美元,LSC传播公司则是净亏损2300万美元。
美国印刷圈老二、老三,一年干80多亿美元的营收,一分钱没赚就算了,加起来还赔了1500多万美元。
日子都过成这样了,美国司法部还不让人家抱团取暖。难道印刷厂赔着钱,还能好好为出版商服务?
比利润更惨的是市值。截止7月21日,Quad Graphics、LSC传播公司的市值分别为3.89亿美元、1.15亿美元,比去年10月底分别跌掉51.19%、63.49%。
三好同学算了算,美国印刷圈老二、老三的市值合人民币分别约为26.77亿元、7.91亿元,加起来34.68亿元。
也就是说,假如没有溢价,用不到35个亿就能把两巨头都给收了。如果有老板肯再多出10个亿,就能把美国印刷三甲全部拿下。
作为美国印刷圈老大,当纳利的最新市值为1.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77亿元。
看完美国同行的处境,各位老板有什么感想?现在,不少老板都在奔着往大里做,但做大之后是不是一定就更赚钱、更值钱呢?最起码,美国三巨头给出的答案不是这样的。
美国的事就说到这,下面该转换话题了。
印刷厂如何才能退出?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聊“退出”的话题呢?简单说来,算是有感而发。
Quad Graphics关闭Pendell印刷厂,本身便是实现产能退出的一种方式。而对任何一家印刷厂来说,退出不仅要考虑股东的权益,还有员工安置、厂房设备处置、债务债权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Quad Graphics在关厂声明中,便重点强调了对Pendell印刷厂员工的安置及补偿方案。
对国内老板来说,日子自然要好过不少,但随着部分细分市场率先进入存量整合、甚至需求萎缩周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业务增长越来越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何退出业已成为部分老板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从大的统计数据来看,仅2017年一年,全国注销和吊销的印刷企业便达到7088家。有没有人想过:这些企业是怎样退出的?员工是怎样安置的?债务是这样偿还的?
从具体案例来看,稍远一点的有:上海秋雨、北京当纳利、深圳利丰雅高、佛山利乐、深圳当纳利等圈内知名企业,在过去三四年间关厂退出。
近一点的有:港资企业兴业印刷在东莞的工厂,宣布于6月25日结业解散。
不管什么原因关厂,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相对完整的退出与善后方案。比如,业务如何分流、设备如何处理、员工如何安置等。尤其是在离职员工方面,多数企业都按照、甚至以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制定了补偿方案。
这是因为:这些印刷厂大多隶属于大的集团或运营多年,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来消化退出成本。有的还通过出售厂区用地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不仅支付退出成本绰绰有余,甚至可以另建新厂,形成结余。
可对大多数积累并不深厚的印刷厂来说,如何支付退出成本便会是一个大问题。其中,主要压力一般又来自员工离职补偿费用和债务偿还。
举个例子。假如一家印刷厂有200名正式员工,老员工再多点,按照每人3万元的标准支付离职补偿,就需要600万元。
2017年,印刷圈的人均净利润约为1.8万元。也就是说,需要拿出约1.67年的净利润来支付员工离职补偿费用。
看上去,似乎不多。问题是:如果不到走投无路,绝大多数老板都不会轻易选择关厂退出。
对已经焦头烂额的印刷厂来说,还能不能付得起这笔费用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巨额债务,压力就更大了。
所以,还有没有比关厂更好的退出方式?当然有了。最好的方式自然是股权出售整体变现。
过去三四年,圈内上市企业或有上市冲动的企业越来越多,同业并购形成了一波小高潮,不少老板通过卖厂实现了变现退出。比如,被裕同收购的武汉艾特、江苏德晋,被新宏泽收购的联通纪元、被集友股份收购的大风科技等等。
有些时候,老板通过卖厂获得的收益,甚至会超过其经营工厂二三十年赚得的利润。比如,最近圈内风传某知名企业以亿元身价成功出售变现,各位老板可以想想,国内累计已经赚到1个亿的印刷厂能有多少家?
卖厂变现不仅适用于本土印刷厂,还适用于那些在中国市场无心恋战的大型外资企业。比如,美国国际纸业、美国波尔、太平洋制罐等便通过出售工厂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退出。
退出之外的另一种危机
卖厂变现虽好,却并非每一位老板都能实现。不是想不想卖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人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接盘。
中国老板跟老外有点不太一样,企业状态好时一般舍不得出手,到企业遇到问题或真的干不动了,想出手又不一定卖得出去。此外,还有一些印刷厂,由于规模或产品的局限,并没有多少被收购的价值。
如果老板已经萌生退意,想卖又卖不掉怎么办?有一种选择便是关厂退出,前提是有足够的能力偿还债务、支付退出成本。如果债务还不上,员工补偿也没着落,便只能硬撑。实在撑不住了,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破产。
问题是:对任何一位老板来说,破产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一旦不经意间拖过主动破产的时机,危机便往往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爆发:企业的突然崩盘。
过去这些年,印刷圈不乏这样的案例:原本看上去经营正常,甚至蒸蒸日上、咄咄逼人的企业,一夜之间突然崩盘。
崩盘的主要表现通常是:资金链断裂,债主堵门、官司缠身、法院查封、工厂停产、员工讨薪。
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老板跑路,工厂机器设备、印刷物资遭债主哄抢瓜分的情况。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当属2013年11月突然崩盘的福州千帆。这家一度拥有近50台胶印机的印刷厂,由于老板突然跑路引爆债务危机。一时之间,福州千帆位于福州、上海、成都的工厂债主云集,很多物资在法院查封之前被哄抢,多家融资租赁公司为了被重复抵押的设备争得不可开交。
网上有一篇《你所不知道的租赁黑历史:福州千帆案的血雨腥风》,写得详尽真切而又令人感慨。有兴趣的老板,不妨找来一读。
一旦有大型印刷厂突然崩盘,很多人的利益都会被卷入其中。从员工,到各路债权人,如融资租赁公司、银行、借贷公司、民间借贷人、供应商、房东、有预付款的客户等等。
除了危机爆发之初厂区内看得见的混乱,很多员工和债权人还会经历漫长的诉讼过程。即便如此,最后也未必能挽回多少损失。
企业崩盘前后,还有一个人不容忽视。那就是:印刷厂老板。在很多人眼中,这些老板正是危机的始作俑者。然而,他们承受的压力和煎熬显然也不会很小。
如果没有跑路,多数老板不仅会经常被债主堵门,还会因无法偿还债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在高消费甚至交通出行方面受到限制,正常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即使顺利跑路,隐身国外,除非有异常强大的心脏,多数老板恐怕也很难彻底摆脱崩盘带来的压力和煎熬。
为什么有些印刷厂会突然崩盘?
与那些在悄无声息间退出的小印刷厂相比,多数突然崩盘的印刷厂一般规模都不小,甚至一度被视为行业样板、标杆和潜力股。
比如,拥有近50台胶印机的福州千帆,按常理推断年营收达到三五个亿没有太大问题。另外一家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北方印刷厂,据公开可见的数据,高峰期年营收在10个亿以上。还有一家印刷厂,曾以近乎一年一台进口胶印机的扩张速度闻名圈内。
这些看上去势头良好的印刷厂,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引爆危机?基本的道理并不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