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丹阳联村苗木花卉产业园 (资料图片) 记者 雷伟东摄
2018年9月10日,“云中漫步”违建拆除现场。(资料图片)记者 王旭东 摄
周至县竹峪镇张龙村改变村容村貌,大力发展农家乐。(资料图片记者 谢伟 摄)
农家乐扶贫,乐了咱农家。 (资料图片 记者 王旭东摄)
广大农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大西安农民节”。(资料图片 记者 杨力 摄)
现代农业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前进。(资料图片 记者 王旭东摄)
首届“大西安农民节”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袁昌延正在葫芦上烫画。(资料图片) 记者 翟小雪 摄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曾饱含深情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明确要求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
2017年以来,西安市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更饱满的姿态、更振奋的精神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步伐,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让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更充实,生活更幸福,农村更美丽。
践行“两山”理念
建立“大棚房”整治长效机制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大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
2018年下半年,西安市把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整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打响了“秦岭保卫战”。市区县领导带头啃硬骨头,冲在一线当“施工队长”,共拆除违建别墅1185栋、没收9栋,依法收回国有土地4557亩、退还集体用地3257亩,拆除各类违建162万平方米,实现从拆到绿、从乱到治,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
“大棚房”问题破坏农业生产,影响粮食安全,冲击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重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2018年底,西安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棚房”问题重要批示精神,坚决遏制“种房子”乱象,扭住不放、一抓到底,把“大棚房”问题彻底整治作为今年第一场攻坚战,像抓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整治一样,彻底排查、彻底整治、彻底查处,利用3个月时间,按照“严守红线、突出重点、分类处置、集中打击”的要求,对占用耕地、设施农用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非农设施,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对违法违规建设“大棚房”等问题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对在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中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工作推进不力的公职人员严肃追责问责。坚持“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违法违规建设“大棚房”等非农设施占用的耕地,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特殊管制措施,建立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有奖举报制度。加强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利用耕地的规范管理,强化设施农业精细化管理,对设施大棚温室等全部建档立卡,实行农业项目公示制度。研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用地政策和管理办法。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现象的持续蔓延。
2019年1月10日,在长安区鸣犊街办,数台挖掘机和洒水车在一排排“大棚房”之间来回穿梭,对耀辉养殖园等3家违规养殖园进行拆除。“这个养殖园是2018年上半年的‘散乱污’重点治理企业,必须将其拆除,清理后再进行复耕。我们还将组织人力和机械设备,再对‘大棚房’进行3次集中拆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清整和深度复耕。”鸣犊街办相关负责人在拆除现场向记者说。
组建全省首个村级联合党委
形成脱贫攻坚“命运共同体”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西安狠抓机制,扶贫工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产业是根。发展壮大产业,才能有效拔出穷根,让贫困群众真脱贫、不返贫。
周至县竹峪镇的张龙村、丹阳村等几个村,处在沟梁交替的山塬地带,因为贫穷,人们编出这样的顺口溜:住着土坯房,运输靠肩扛,出门靠腿走,找人靠嘴吼,吃水靠肩挑,婆娘最难找。
2017年6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来到张龙村、鸭沟岭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带着真情扶贫,努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打造“美丽村庄、美丽人家、美丽经济、美丽党建、美丽乡风”的五个美丽建设样板,让农民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同年9月27日,全省首个村级联合党委——丹阳联村党委在周至县正式成立,下辖丹阳、张龙、鸭沟岭、民主、中军岭、北西沟、农林村7个省定贫困村,贫困人口177户514人。联村党委自成立以来,以“党建+扶贫”为抓手,突破村域和行政界限,积极向管理联动、资源共享、产业联布、发展同步、和谐共筑模式转变,构建起了“大党建、大扶贫、大发展”的工作格局。无论是道路拓宽,墙面改造,还是土地流转,村民们都积极配合,七个贫困村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命运共同体”。
“现在我也是股东了,联村党委承诺,加入合作社就可以获得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社务工等3份收益,预计每年可收入5000元以上,没想到咱也能过上旱涝保收的日子。”竹峪镇张龙村贫困户张富勤说。
这只是全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2018年,西安市强力推进“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重点扶持苗木花卉、电子商务等10大扶贫主导产业,累计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33家,与370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积极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市14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为每个贫困村落实集体经济发展启动资金50万元。建立产业扶贫对象信息库、产业扶贫项目库和技术专家信息库,设立市产业扶贫(农业)投资基金,支持贫困地区群众发展农业。据了解,去年周至县摘帽、142个贫困村退出、14534户4121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指标全部达标,贫困发生率从1.28%降至0.23%。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西安将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产业,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村“新三大革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再次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
西安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美丽乡村和民宿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抓,并建立区县领导包抓制度,加快“五个美丽”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同时,按照“五个振兴”要求,紧盯大西安乡村振兴“三步走”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八个工程”,打造乡村振兴的西安样板。
2018年3月18日,首届“大西安农民节”在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拉开大幕,西安市政府表彰了十个系列“十佳”集体和个人,并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涉及签约项目17个、金额达153亿元。广大农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盛大节日!西安成功举办了首届“大西安农民节”,充分展示了西安农业发展成就,展现了大西安农民新风采,营造了敬农、爱农、助农的良好氛围,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国设立“农民丰收节”提供了西安经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批示精神,西安市启动实施《西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将通过三年努力,形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格局。
2018年12月6日,在西安市委中心组学习报告会上,王永康强调,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市农村开展“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等“新三大革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西安市92%的行政村编制了规划,96%和40.6%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16.69万户,开工258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大力开展“清洁田园”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美丽人家”建设。
2019年,西安全力打造美丽宜居新乡村。紧紧围绕“五个振兴”,加快推进“五个美丽”建设。不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开展农村“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等“新三大革命”。完成400个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建50个“五个美丽”样板村,累计建成3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大力弘扬优良乡风民俗,办好农民丰收节等主题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三农”、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
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关天经济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向纵深推进,西安都市特色农业集群发展的格局日趋明显。
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影响力辐射全国。西安以构建“一区三带七板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为依托,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在全国、全省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至猕猴桃板块发展到42万亩,成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集中产区;秦岭北麓旅游农业板块发展到35万亩,成为西安市民节假日出行的首选地;临潼石榴板块发展到1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榴产区;灞桥成为西北最大、陇海线成熟最早的樱桃产区,鄠邑、长安成为西北最大鲜食葡萄产区;蓝田肉鸡板块年出栏量达到800万羽,秦岭北麓时令水果产业带发展到35万亩,沿渭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发展到13万亩。
西安先后编制了《秦岭北麓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沿渭都市农业产业带总体规划》《渭北都市农业产业总体规划》,确立了园区发展格局。出台了《西安市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不断加大园区扶持力度,园区数量和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农业深化改革成绩斐然。高陵区成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周至县尚村镇张屯村成为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西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高陵通远创想小镇和阎良武屯羊乳小镇分别完成投资10.22亿元和4.06亿元。全市农业园区达到42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预计全年实现经营收入610亿元,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达到265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6.7亿元,农民收入实现“十五连快”。
预计到2021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以上,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前移1~2位。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保持在8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以上,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4%以上,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9%以上。
一幅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西安铺展。
一条特色优势产业外向拓展的发展之路,正在西安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