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改革红利
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访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文胜
陈文胜 图/傅汝萍
制图/李珈名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奉清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舆论普遍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必然将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主线,全面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以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月19日,一号文件甫一向社会公布,湖南日报记者就采访了陈文胜研究员。
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明确了必须完成的四项硬任务
湖南日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多年如期而至。和往年比,今年的一号文件有什么样的新主题、新要求?
陈文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连续出台的第16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和着力补齐“三农”这一发展短板的坚定决心。不出所料,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这个主题,中央明确了四个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就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坚实抓好基础性工作。
其中,与往年不同的是,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号文件提出了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具体要求,把夯实农业基础和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作为重点任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指导和遵循。而关于新一轮农村改革,部署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至于抓好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等要求具体化、制度化了。可以肯定,农村改革的步子必将迈得更大、更快。
2 中国要实现全面现代化,关键是农民不能缺席、乡村不能掉队、农业不能拖后腿
湖南日报:把加快城镇化转变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方向调整。回头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多的效果在哪里?
陈文胜:应该说,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征。可以说,农业是现代化“四化同步”中最突出的短板,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最突出的短板,农民收入水平是城乡收入增长中最突出的短板。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能否全面现代化,关键是农民不能缺席、乡村不能掉队、农业不能拖后腿。所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就把农业农村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就是从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到优先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这样一个历史转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方向的调整。
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多的时间来看,全国上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共识已经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具体从湖南来看,乡村振兴开局良好,脱贫攻坚成绩斐然,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正逐步得到落实。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一个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湖南日报:有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今年一号文件确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题,体现了中央对这个历史性机遇的把握。您认可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陈文胜:是的,没错。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开启了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历史转轨,推进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变革。
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都出现了乡村衰退问题,而在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到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基本形成,标志着乡村中国进入了城镇中国的新时代。根据有关研究预测,中国在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因此,人口向城市聚集这个大趋势难以逆转。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一个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又是新时代的一个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从经济形势来看,当前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显然,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风险与困难并存的发展环境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稳住“三农”基本盘。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乡村建设投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广阔的乡村市场需求的大升级,从而为全面扩大内需,推进经济顺利转型,实现经济增长、就业扩大、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提供了战略突破口。
从乡村自身来看,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被赋予了食物供给、工业原料、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生物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多重功能,乡村作为乡愁的载体、绿色生活的空间,其独特价值日益为人们所认知。而在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的发展潜力还远远未得到充分发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自身发展空间的拓展、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湖南有四大关键问题亟待破解
湖南日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影响湖南农业农村发展存在哪些关键问题?
陈文胜:尽管近年来湖南“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但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滞后,有四个问题亟待破解。
一是农业发展的数量与质量不平衡问题突出。尽管近年来湖南大宗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但农产品品质与市场消费需求呈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导致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并存。作为粮猪型的农业大省,最具产量优势的稻谷以品质较低的籼稻为主,市场需求不足而长期依赖政府托市收购,库存严重;生猪多为常规瘦肉猪品种,除了宁乡花猪外未能形成市场品牌,近年来在全国猪肉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大量小规模养殖户被迫弃养。水果的区域特色不明显,跟风种植多,品质优的就供不应求,品质低的就滞销堆积。
二是农民主体的乡村治理亟待强化。主要是充分体现农民参与权、表达权的自治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一方面是农民自治参与认知模糊,没有认识到自己是自治权利的主体,很多农民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看待村庄的村务管理、决策、监督;另一方面是农民自治参与路径不畅,村民自治沦为村委会自治,自治法规难以执行到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难以履行到位,而村委会自治又往往造成群众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导致一些农民由于无法有效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充满怨气。
三是乡村要素缺乏有效激活机制。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湖南的乡村积淀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拥有庞大的人口、土地、生态资源。但受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乡村人才、资金等要素单向流入城市,另一方面,乡村土地、房屋、生态等资源要素出现闲置现象。
四是乡村振兴的投入乏力。一方面,财政投入乡村振兴的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也有待优化;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产权改革滞后情况下的融资风险逐渐积累,农村资金缺、贷款难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5 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内生动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湖南日报:实现湖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除了挑战,应该还有机遇。机遇在哪里?
陈文胜:基于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求,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必然会倒逼城乡二元结构变革,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湖南作为农业大省、鱼米之乡,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指引下,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难得机遇。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城乡的空间距离,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乡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乡村的多元发展加快新动能成长。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传统文化、休闲旅游、优良生态等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所需,人们享受生态产品、体验田园生活、感悟乡愁的情结日益浓厚,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牌化、特色化成为潮流。这为湖南发挥生态优势与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广大乡村功能,提升乡村各种产品的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湖南发挥地域广阔、农业品种丰富且精耕细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抢占市场先机提供了新机遇;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乡村内需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变革、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6 小农户的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课题
湖南日报:湖南是农业大省,但人均耕地面积却不到1亩,“小、散”似乎不可避免。实现小农户的现代化,是一个“必答题”吧?
陈文胜:是的。
人多地少的省情,且以丘陵、山区为主,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湖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在小岗村考察时指出: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但改变分散的、粗放的经营方式,是需要时间和条件的,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因为即使实现了全面现代化达到80%的城镇化,还有20%的农业人口,也就是近3亿人,按照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人均6亩耕地,这就决定了小农户在相当长历史时期的必然存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入现代要素,其中依赖技术的变化而使用新要素又最为关键。湖南尽管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却除了插秧以外基本上都实现机械化,也就是用现代要素来改造农业,从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规模经营概念,打破了小农户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判断。因此,对于湖南而言,用扩大社会化服务规模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规模和信息化水平,以弥补耕地规模的先天性局限,促进小农户装备现代化与经营集约化,无疑是实现小农户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因为不可能每一个农户都去购买农机,不可能每家每户去对接市场,必须要有一个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链条,连接农业生产与农机、技术服务,连接农业生产与加工、市场。
7 走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化经营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湖南日报: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因此,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应该是湖南落实一号文件的首选。下一步该如何着力?
陈文胜:湖南农业产业基础较好,农产品数量优势突出,但质量和品牌是短板。必须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化经营之路。要按照省委关于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要求,围绕“舌尖上的安全”与“舌尖上的美味”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推动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推进农业发展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品牌化经营的产业振兴之路。
具体而言,要突出三个“加快”:
加快地标品牌建设,推进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推进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打造一批全国性农业品牌,形成支撑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产业体系。
加快品牌培育的社会化服务,推进小农户融入品牌体系。具体做几个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农产品品牌宣传与推介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现代信息化运营管理系统、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实现线上线下运营,推进农产品流通服务社会化;整合省级资源,支持建立共享的农产品产销、供求的区域性公共信息服务,构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社会化体系,不断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社会化服务力度。支持建立农产品品牌评价研究机构,支持农产品品牌运营策划中介机构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动态管理,形成政府部门支持、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品牌认定和评估机制。建立实时状态的品牌企业数据库,向消费者和全社会开放,对于品牌的相关信息消费者随时可以在网上查询,让全社会对品牌进行监督,不断提高品牌运营与维护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快财政政策转型,推进从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加快现行农业支持政策改革,推进湖南农业生产经营的扶持、奖励政策向高质量品牌化支持转型,突出将具有品质与市场竞争力的地域品牌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从奖励种粮大县、养猪大县转变为奖励品牌大县,从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经营转变为扶持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化经营,以此促进农业资源配置向注重农产品特色化品牌化转变,引导农业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8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湖南日报: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湖南如何激化乡村发展活力?
陈文胜:可以说,乡村发展活力不足是阻碍湖南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必须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要深化乡村市场化改革,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活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推进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破解阻碍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市场壁垒,推进乡村发展制度变革。包括进一步推进农村承包地的“三权分置”、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改革、引导农村资源权益资本化经营,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活力。
二要推进乡村管理体制改革,激发政府推动力。要突出重心下移、权限下放、优质服务,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有效激发政府对乡村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要深化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简化管理程序,对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必要的行政证明和审批做好“减法”;优化乡村服务,对农民生产生活做好“乘法”。另一方面,要理顺县乡政府的权责关系。
三要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机制,释放乡村发展主体活力。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制度体系,重点做好农民进城落户、市民下乡创业的户籍工作,健全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确保城乡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等享受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引导社会各类人才向农业农村集聚,为乡村发展注入现代生产元素和人才资源。